近年來,在推進消費升級,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趨勢下,我國市場對蝦消費量逐年增高,越南、印度、厄瓜多爾等國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我國成爲最具潛力的對蝦消費國。與此同時,我國對蝦養殖苗種、病害、養殖模式等問題依然制約着產業發展。如何根治這些頑症?在近日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蝦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來自產、學、研、企的與會專家就中國對蝦市場趨勢、綠色養殖、種業發展等多方面把脈開方。專家指出,綠色養殖、病害防控、HHF種苗、生物絮團技術應用或是其解決方法之一。

今年中國對蝦進口量預計達80多萬噸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指出,2018年,全球對蝦總產量首次超過500萬噸,與上一年度相比增幅加大,六大主要生產國爲中國、印度、厄瓜多爾、越南、泰國和印尼,“我國對蝦產量在全球佔比從35%下降到26%,但還是唯一養殖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國家。”

“根據業界評估,2018我國對蝦總供給量(包括進口和出口)約220萬噸,消費仍然處於上升階段。”崔和說, 2018年,我國從厄瓜多爾、印度、越南等國進口的對蝦總量超過65萬噸,進口主要通過邊境貿易完成,進口額超過50億美元;出口則略有增加,品類從幾年前出口優勢品種演變成進料加工出口。

“2019年,中國第一季度從厄瓜多爾進口量佔該季度總量的62%,超過20萬噸,這個數量是5年前該國的全年出口總量。”崔和指出,今年中國第一季度的進口對蝦數量,已經接近2018年全年數據的80%,其得益於中國打擊走私取得的明顯成效。“隨着中國打擊走私和進口稅下調的同步展開,美國對蝦第一進口大國的地位將被中國所取代,而出口將會有所下降,2019年中國對蝦進口量預計達80多萬。”

對蝦養殖要標準化和制度化

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何建國指出,目前對蝦養殖業面臨着“養死效應”——養什麼病什麼死什麼,其中傳染性疾病、水體富營養化、微藻和微生物驅動的生態系統紊亂以及環境變化導致的“連養障礙”更導致了同區域對蝦養殖產量逐年下降。爲此,何建國指出,對蝦養殖要標準化和制度化,“養殖制度由養殖品種、區域環境、養殖設施、養殖技術等多方面決定的,要把防疫關口前移,把病害防控技術應用到整個養殖的過程中。”

何建國以SPF種苗生產檢測標準與流程爲例,表示防疫關口前移要從水體無處理設施、技術及流程,以及從環境到蝦苗、蝦苗病原檢測流程與標準,還有管理程序及措施流程與監控等方面進行。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孔傑表示,自1987年首次引種對蝦到中國,並在1997—1999年首次突破苗種全人工規模化繁育技術後,我國就一直在引種的道路上,而監管不到位,會導致引種的同時引進新病原,使做種和苗的難度變大。孔傑也指出國內對蝦種業所存在的其他問題:如今種業鏈尚存漏洞,活體餌料的應用,也留給病原入侵機會,亟須配套全人工控制的餌料或飼料產品;此外,我國對蝦品種品系多,但種蝦生產能力弱。“發展至今,國內的對蝦品種雖然多,但都沒有形成市場優勢,多數國外品種也不穩定,市場佔比變化大。”

孔傑表示,種業產業囊括了方方面面,要有育種技術的支撐、有相關產品配套以及有種業保障體系等,“如同木桶效應,我們不能有一個短板。”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對於對蝦種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進展:如近期我國突破了凡納濱對蝦全基因組的破譯,家系育種技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對良種良法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希望能建立‘育繁推’三位一體的聯合體,健全產業鏈聯結機制,實現聯合育苗,因爲單靠一家真的太難了。”

生物絮團在水產養殖上多有應用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亞洲區海水養殖專家藍祥賓表示,生物絮團技術即採用細菌、藻類、原生動物和有機物微粒等凝集成小團狀母體,利用碳與氮的回收利用系統,讓微生物參與作用,使其在高密度養殖系統中起到改善水質,污物處理,提供營養和預防疾病的作用。目前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中已經應用在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蝨目魚、克氏原螯蝦等品種,大大地降低了餌料係數,提高養殖的可行性。

(江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