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論壇的帖子,說是用了有釣友5包穀麥沒有釣到魚。相信有這個經歷的不是個例。其實用這些成品穀子釣不到魚,原因不在穀子本身,而在使用的人。

爲什麼這樣說呢,原因其實相當簡單。以大米爲例。我們可以煮稀飯,乾飯,炒飯。可以就蘿蔔鹹菜,也可以就鴨蛋瘦肉。不管怎樣搞,米飯是主食,提供給我們主要的營養物質。對於水下的魚來說,穀物,是根本,加在裏面的藥酒之類不過是調味而已,有,猛喫。沒有,餓了一樣猛喫。水下只有自然的生存法則,沒有魚傻到沒調料就鬧情緒絕食,對吧。

手車逗釣大多數時候是釣一竿遠內,特殊的水底地形甚至捱到岸坎下窩,手拋穀子做窩,屬於釣邊的範疇。不管水面有多大,自然界魚類的食物都離不開近岸。雨水沖刷,風吹抖落,可以喫的東西無不在近岸沉積。這是手車谷麥釣搞皮的原因之一。

然而魚並不會隨時隨地在近岸的,岸際線長,有循岸覓食的週期。電打網捕,魚會逃進深水。越是近岸淺水,魚越警惕膽小。

幾天前我釣一草塘,發現幾十米外岸邊草裏有動靜,我知道那是烏魚在耍朋友,我想看看它有多大,於是我貓腰,輕手輕腳走過去。在距離十來米時更是屏息慢慢靠近。結果還有5,6米遠,烏魚就受到驚嚇,嘩啦一聲逃向中間草帶,留下兩條清晰的痕跡。我自認沒有弄出一點聲響,但是魚卻真切地感到了我的威脅。

我想近岸的魚都有這個本能,何況我們打下的窩料,或許味道陌生,或許糧食不對季節,它們必定小心嘗試後纔會放心進食。期間如果受到打擾,還沒有完成聚窩,本就小心翼翼的魚兒會本能地逃走,畢竟命只有一條呀!

所以說,谷麥釣近,除了釣位選擇,必要的逗守技巧外,“靜”,這個字,我們要牢牢記住。把谷撒在僻靜之處,然後離開,一個小時後再去探釣。一旦形成了窩子,魚的羣體性自會使其降低警惕,讓我們更容易得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