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点2017十大考古新发现 | 文艺

4月10日,“2017十大考古新发现”千呼万唤始出来。

“2017十大考古新发现”从年代上来说,史前时期有3个遗址: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旧石器~早期铁器时代);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时期)。

商周时期有2个遗址: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秦汉时期有2个遗址: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秦汉以后有3个遗址: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宋元至明清);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金代);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清初)

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发现的巨型筒瓦

也许不少观众不明白为何史前、商周的遗址几乎占了一半的席位,其实,这样的一份年代名单应该说是相当符合考古学规律的。“古不考三代以下”,考古学作为一门探寻人类文化起源的学科,自然会在没有文献出现的时代“大放异彩”,而到了历史时期,由于中国悠久的史学传统,大量的文献记载,使得考古学反倒退居到了证经补史的地位。

辽宁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出土的银鎏金面具

从地域上说,此次评选的十大考古发现,陕西省囊括两个: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河南省也占了两个: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除此之外,就是新疆、山东、宁夏、吉林、江西、四川各拥一个、遍地开花的局面。这跟之前,十大考古发现集中于陕西、山西、河南等考古大省截然不同。而有的省份,则是一直很难在十大考古发现中有所作为,直到最近几年才迅速崛起,杀入名单,比如新疆。

2017十大考古新发现(按年代顺序):

1、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新疆通天洞遗址(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掘面积合计65平米,发现了距今45000多年的旧石器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文化层堆积,出土石器、铜器、铁器等各类编号标本和动物化石2000余件。

两年的发掘表明,通天洞遗址洞穴堆积较厚,首次发现了本地区旧石器-铜石并用-青铜-早铁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堆积序列清楚,年代跨度大,不仅填补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

亮点: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旧石器-细石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出土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有助于探讨亚欧大陆东西两侧史前人群关系。

2、山东章丘焦家遗址

焦家遗址发掘现场(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焦家遗址位于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公里处的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向南距离城子崖遗址约5公里。遗址主要时代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和汉代,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包括1圈夯土墙和壕沟、215座墓葬、116座房址和1座陶窑等。在发现的974座灰坑中,绝大多数属于大汶口文化,此外还包括少量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灰坑。

亮点:发现城墙、壕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海岱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百余座房址填补当时鲁北地区居住形态空白;一批大型墓葬和祭祀遗迹显示该处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区域整治经济文化中心。

3、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航拍(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遗址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初步判定该批墓葬的年代为庙底沟文化时期,是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填补了该时期考古发现的空白。此外,本次发现的偏洞室墓葬当属国内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600多年。

亮点: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首次确认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墓葬数量庞大,规模惊人;偏洞室墓葬属国内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发现“幡”类标识墓葬位置的墓上建筑遗存,推测墓地经营经过整体规划。

4、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

姚河塬遗址航拍(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姚河源遗址位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是宁夏南部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遗址,调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约62万多平方米。遗址分为晚商、西周、东周三个时期,以西周为主。

遗址分居址区、作坊区和墓葬区:居址区内发现有水网、路网、壕沟、墙体、灰坑等。墓葬区共钻探出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坑50余座;作坊区已勘探出道路、窑址、灰坑、水渠、蓄水池等。铸铜作坊区内出土的车马器范、工具范及容器范,表明此地生产规模不小,能铸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

这些重要的遗迹、遗物发现,进一步显示了姚河塬遗址等级和地位不一般,可能与关中的周公庙、孔头沟,北京房山董家林等遗址一样,属于西周大臣的采邑或分封诸侯国所在,即为一个西周封国的都邑遗址。

亮点:目前发现的周文化圈最西北的一点;可能是西周封国的都邑遗址;发现壕沟、墙体、路网等遗迹;出土有文字卜甲2块,共计50余字,是目前甲骨文发现最西北的地方。

5、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北城门遗址航拍图(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自西周末年桓公封于郑,至韩灭郑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新郑先后作为郑国和韩国后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539年之久。素有“露天博物馆”之称

2016年至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和郑国三号车马坑进行了主动发掘。它们均位于故城的东城,且在隔城墙东侧的文化路上一北一南分布,北城门遗址体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大时代的社会面貌,郑国三号车马坑则是当时周礼制度体系下的集结。二者一大一小,遥相辉映。

亮点: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明确了春秋时期城墙结构为“一陆门一水门”;三号车马坑为春秋晚期郑公一号大墓陪葬坑。

6、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

2017年·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三号建筑遗址

据文献记载,栎阳城是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楚之际塞王司马欣时期,汉初刘邦的都城所在,栎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五年来,通过大范围勘探和小规模试掘的方法,复探了 “一号古城”,经勘探、试掘确定了“二号古城”、“三号古城”,在三号古城内发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同时开展了白渠、郑国渠的勘探试掘,确定了二者的走向与位置。

从出土建筑材料看,三号古城应上承雍城,下接秦咸阳,延续到西汉前期。从三号古城试掘清理的半地下室建筑、空心砖踏步、巨型筒瓦、瓦当、浴室、壁炉等遗迹遗物看,相关建筑遗存当为秦高等级宫殿建筑。

亮点:三号古城为战国秦都、汉初之都栎阳;迄今发现的最大筒瓦;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高等级王室洗浴设施;首次发现王室级御膳房建筑设施。

7、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朱仓M722陵园遗址1号台基东部及内陵园东门址(由东向西)

东汉王朝共有12座帝陵,其中11座帝陵均位于河南洛阳境内,分布于邙山和洛南两个陵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结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对东汉帝陵及其陵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勘探,勘探总面积256万平方米。已经对七座帝陵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并对朱仓722#、白草坡村东汉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共计约14000平方米。

亮点:明确东汉帝陵墓冢基本特征;陵园布局逐渐明晰。

8、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

大上清宫遗址总平面图

大上清宫遗址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上清镇东侧,调查显示,在大上清宫遗址周边地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宋元至明清时期遗存29处,包括建筑基址18处、洞穴遗址2处、墓葬7处、窑址2处,其中宋元建筑遗存多处,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基本摸清了上清宫建筑格局。

亮点: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正一教祖庭遗址;基本摸清了分布范围;地层清晰、遗迹丰富。

9、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

JZ1鸱吻一侧龙纹

宝马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以往学术界认为该遗址始建于渤海,辽金沿用。连续4个年度的勘探与发掘,累计发掘面积3498平米,勘探188000平米,共出土各类遗物超过五千件,其中2016年出土的玉册确证其为金代皇家修建的长白山庙故址。

亮点:金代皇家营建的长白山神庙基址;中原地区以外首次发掘出的国家山祭遗存;最为重要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

10、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

文物出水现场

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南距成都约60公里,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江口沉银”,是一个流传久远的神秘传说。这次发掘,出水各类文物3万余件,包括带有文字的张献忠大西国金封册、“西王赏功”金银钱及残钱范、“大顺通宝”铜钱、铭刻大西国国号的五十两银锭等遗物,从而证实了江口沉银遗址为清初张献忠沉银之地,将有关张献忠的种种传说,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当选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或是落选的其他入围项目,都是在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上对中国文明的不懈探索,这场考古界“奥斯卡”的举办,不仅是对考古工作者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全民关注考古、关注历史的呼唤和激励。

文章系转载如对版权有疑问,请后台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