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姨的女兒在讀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突然換上精神分裂症,從此,一個好好的家庭揹負上了沉重的壓力,最終依然沒有任何辦法治好這個病症。

青春期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根本上就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共同成熟和成長。

​然而,所謂的成長其實在心理上的表現卻要複雜很多,人的成長可以分爲多個階段,而青春期就是相對而言最重要的階段之一,因爲該階段是個轉折和過渡期,所以躁動和變化比較大,之後基本都會定型。

心理問題的產生是人自身與自身的問題,這個自身在心理學中分爲人的多重人格,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如果處理不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便會出現心理疾病,從理論上這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由於複雜的原因,青春期少年還可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精神)疾病,比如神經症、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等,當然也有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等。

​雖然這些疾病對於少男少女的患病的概率並不算高,但對他們的影響卻是很大的,不幸的是我小姨的女兒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簡單來講,人在出生後到青春期,也就是在兒童階段對自身的認識是很簡單的,基本上沒有形成自我評價機制,即以大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認識自己,所以爲什麼說單一批評或者單一獎勵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因爲這個時候是大人“說什麼,我就是什麼”,可到了青春期以後,隨着生理發育孩子們都具有了個人的想法和意識,初步建立起了自我評價即“我說我是什麼,就是什麼”,所以這階段的孩子主要是在意識上追求獨立,擺脫大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意識附加。

這時候孩子都比較叛逆,對大人說的好話歹話都有牴觸情緒,其實大多牴觸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他們需要維護一下個人的意見和想法,以突顯個人的存在。

​所以,在該階段父母再也不能像對待小孩的方式來對待他們,需要父母認認真真與他們交談和溝通,並且方式應該是兩個成年人的完全平等的方式進行交流,主動聽取他們的意見和看法,讓他們的想法得到生存的土壤,協商解決問題,當然該階段他們的想法都不成熟,這就需要家長引導,逐步使他們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對他們剛剛形成的想法強烈打壓,他們就會主動尋求個人想法和意識認同的領域,就有可能導致更大程度的叛逆或者心理問題的出現。

青春期的孩子的主要問題一直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第一次對“我是誰?“進行追問,最後迴歸到我是誰的定位。然後纔會考慮自己要幹什麼。

青春期的教育要以引導爲主,不能施以暴力,無論是身體暴力還是言語暴力,都會誘使青春期心理產生鉅變,甚至引發精神疾病,到時就悔之晚矣。

你們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