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瓯越艺文谭

胡胜盼/文 金亦武/摄

8月17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永嘉昆剧团出品的大型原创昆剧《孟姜女送寒衣》首演。这是笔者第三次观看此剧,只不过前两次看的是实验版,而当晚看的则是升级版。从实验版到升级版,毋庸置疑是该剧蜕变成蝶的过程,是该剧戏中有变,变中有戏的过程。

孟姜女故事的源头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记载的杞梁之妻拒绝齐庄公郊吊之事。后延至汉代出现了杞梁之妻哭崩城墙的传说。故事的发生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被移至秦代,故事的框架里也被填充进越来越多的血肉,可知,孟姜女原本就是个传说,它的发展演变也是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心理而敷衍形成。此次昆剧《孟姜女送寒衣》冠以大型原创,其创新之意不言自明。但如何实现从旧瓶里倒出新酒,的确考验着该剧主创人员的智慧。

据笔者所知,该剧实验版上演几场以后,观众虽不乏叫好之声,但多半暗自纳闷,戏看起来怎么那么别扭,那舞台上的究竟是孟姜女,还是“军嫂”呢?显然,实验版的创意太超前了,孟姜女跑偏了。而升级版从调整剧情主线到平和主题内涵入手,使得《孟姜女送寒衣》来了一个几乎180度的转弯。将故事情节予以更加简化、清晰化,如将原先田二嫂遇难得救转变为真正遇难;将巧遇李老太转为李老太托付送衣给儿子李木等,删除了旁枝末节,又把剧中所有人的故事串成一条线,突出孟姜女主角核心地位,以孟姜女做寒衣、送寒衣、哭寒衣为剧情链,使得戏更加紧凑,也让领衔主演由腾腾有了更深的人物体验空间和艺术发挥余地。

但凡改编孟姜女题材,都会触及到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如何明确主题内涵。经过不断的衍变,杞梁之妻哭倒之城被指称为秦始皇修筑的长城,杞梁之妻知礼、贞节、善歌的故事主旨逐渐趋变为揭露暴政、夫妻情深、渴望平安社会、家庭主题。浏览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各个剧种的孟姜女题材戏,发现一般以生旦对戏为主。《孟姜女送寒衣》则是跳过了范杞梁,也就是说孟姜女成了唯一的主人公。可见这是编剧从永昆“一旦独秀”的实际状况考虑创作方向的。这也是编剧的高明所在,免去了延请小生外援的烦忧,也为今后这出戏能够不断上演埋了一记精彩的伏笔。主创有意淡化掉男女爱情主题,而将目光转移到长城修筑赋予中华民族之精神的内涵上来。全新的视野契合了当代意识,留给了观众反思的权利。这是《孟姜女送寒衣》破“旧”立“新”,戏中有变,变中有戏的精彩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唱腔设计十分精妙。该剧主要唱腔设计者,著名作曲家周雪华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我对《孟》剧的唱腔作了艺术上的雕琢,就是曲牌仍然严守格律,曲调保留正昆的主腔,但是形式用的是永昆特色,就是节奏加快了,减缩了很多枝干腔节拍,使得曲子听起来很流畅但不失昆曲的优雅”“我们启用了永昆独具特色的‘九搭头’,几个宫调和南北曲都出现在同一场戏里,效果非常好,又突显出了永昆特色。”戏曲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昆剧之前被称为“昆曲”,更是把重音落在“曲”上。戏好听不好听,有时就是这出戏的成败关键。事实证明,很多戏,剧情丢了,主题模糊了,但唱腔留下来了。当然,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片面,不过戏曲音乐之主导地位已无需多言。如《走途》一折,以孟姜女、范老、田二嫂三人对唱来交代情节,抒发人物情感,唱表结合,音乐如云似水,显得自然而又富有诗意,堪称神来之笔。另外,在折目之间贯穿背景音乐,将一出戏串起的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了演员与观众的情感,强化了整个剧场氛围,也是值得大为称赞的。

当然,《孟姜女送寒衣》升级版可称上品,但似乎还不是精品。笔者愚见,剧情安排,以及主题凸显方面依然还是存有瑕疵。比如,对于剧中人范老的质问“长城是什么”,女主人公反复回答“为了抵御胡虏”,这种植入化的表达,显得很是刻意;李老太一家父子服役与两强盗逃壮丁所要表达的人性与反人性主题内蕴的尴尬;以及剧中人物思想意识与长城象征意义更为合乎情理的相融方面等似也还有锤敲的余地。想起一位评论家在评论现代豫剧《焦裕禄》时的点评,他提到当时应邀观看《焦裕禄》,发现第二场中的道具,一床被子是全新的,于是就不客气地指了出来。这种看似鸡蛋里挑骨头的做法,对于一出精品戏的打造其实是最为可贵的。戏虚起来很虚,真起来却很真。因为,戏如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