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S(原文注释):

  该机的特别之处在于右翼翼套下方有一个纺锤型天线。这个天线通常出现在米格-23BN和UB上,用于制导Kh-22空对地导弹:

  米格-23M,“蓝色11”号:

  这又是一架独一无二的原型机!在蓝色11号右侧的是“红色37”号米格-23MLDG(“产品23-57”)原型机。该机具有米格-23MLD的全部识别特征:BVP-50-60干扰弹发射器,翼套根部锯齿,以及前缘的第二对用于SPO-15L“桦木”雷达告警系统的透波天线罩;有别于量产版米格-23MLD的地方是进气道两侧增加的一对电子设备天线。个人推测是从米格-29S上移植的“栀子花”(Gardenia)电子干扰机天线。根据Yefim Gordon的那本MiG-23/27 Flogger,该机也曾是Moscow-Khodynka航空博物馆藏品。应该也是在该博物馆关门停业后,与“绿色321”一起被扔到这里的。

  根据Yefim Gordon的描述,该机安装了有别于量产型米格-23MLD的新雷达。可惜已经拆掉了:

  不并排停放在一起,是不容易发现米格-23M和米格-23ML之间的细微差别的。这里可见它们的雷达设备舱有明显的不同。另外,米格-23ML的主起落架也经过了修改,抬高了停机时机尾到地面的高度。

  接下来,该轮到三倍音速的不锈钢登场了:

  “蓝色710”号米格-25P的“龙卷风(Smerch)”雷达:

  凑近点:

  再凑近一点:

  另一侧的近影。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出绿色倒卡天线罩的玻璃钢纹理:

  蓝色710右边的“红色38”号应该也是一架米格-25P。机翼大梁与机身连接处的卡笋纤细得出人意料。要知道这是一种30多吨重的飞机,并且曾在实战中经受住了12G的考验而没有解体,粗算起来每个卡笋都要承受近百吨的剪切应力:

  “蓝色08”号,从进气道侧面的SPO-15L接收天线和雷达下方的FLIR舱来看,这应该是一架米格-25PD/PDS。1976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P叛逃后,蓝宝石设计局临危受命,为米格-25设计一款新雷达,用来替换已泄密的龙卷风雷达。他们仅用了大概1年的时间,就在米格-23所用的N003/蓝宝石RP-23雷达基础上再放大制成了新雷达N005/蓝宝石RP-25,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和RP-23一样,RP-25也装备了准连续波照射器(Quasi Continuous Wave Illuminator),因此具有龙卷风雷达所欠缺的下视能力。装备了RP-25雷达的新机型即为米格-25PD,原有的米格-25P按PD标准升级后被称为米格-25PDS:

  发动机已经不知去向,悬空在进气道里的“王”字形装置就是那著名的乙醇喷淋管。记得好像是在南朝,有人提到过毛子形容米格-25起飞后在跑道上留下了“令人愉悦的气味”——不管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如何,我绝对相信是真的!

  本文为看北朝授权发布,主编原廓,铁甲008(编译)。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