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籠寒水月籠沙是杜牧詩中的秦淮河,河水盪漾開去,逝者如斯,不捨晝夜。瀲灩隨波流走的時光,以河畔的傳說故事爲註腳,構成了南京城的厚重感和人文積澱。

項目名稱:紅公館造店記之胭脂水粉

設計團隊:東琪及道

主持設計: 潘冉

陳設設計&執行:名谷設計機構蜜麒麟陳設組

特約藝術家:樂泉,樂曉菊

項目地點:中國, 南京市夫子廟貢院街

項目面積:2200平方米

主要材料:木.灰泥.石材.銅藝

竣工日期:2018年7月

攝影:李國民

六朝煙雨十里秦淮,夫子廟正殿以西百米處,面北拾階而上,貢院街17號原說民國時爲大世界歌舞廳。當大門再次開張迎客,卻是設計師潘冉新造的又一座紅公館。

書如其人,畫如其人,對於設計師,作品如其人。潘冉在南京傳統人文氣息薰染下,從江南文人墨客的精緻生活態度中,解讀空間美學與哲思,設計觀念和實踐相互印證,他也被譽爲當代建築室內設計東方精神推動與踐行者。

初見,紅公館民國意味滲透在空氣中,復古而不泥古,空間靈動,嬌豔褪色彷彿秦淮八豔柳如是的水粉胭脂紅。顆粒感的畫面中,遊走的人被定格在昏黃的燈光裏,如從老電影中走來,恍如隔世卻又是切實今生。

以“探索”爲主題展開平面佈局,一層設置門廳、民俗博物館、堂食區層層遞進,引入傳統建築“藏經閣”的概念,將諮客服務、休息等候、地域性格融爲一體。

由拱形門廊進入民俗博物館,如城門縮影,兩側分置微形照相館和賬房,舊物圍繞着衣、食、住、行的主題鋪陳,訴說着那個時代的生活點滴。希望通過的食客在一個盛滿回憶的空間稍作逗留,感受欣賞,並與之產生進入古典語境的準備。

傢俱呼應空間,有南洋傢俱的影子,可以看到民國文化的包容,深色編織藤面的古典樣式與粉藍色布藝軟墊相得益彰,厚重與輕盈完成對偶。

“得天獨厚的採光優勢讓自然表達詩意,新的紅公館則更像一出室內劇,用人工光渲染懷舊氣息,更像一座經由時光雕刻的影棚”設計師說。

就餐單元依據頂面分割佈置傢俱組團,形成就餐單元,黃銅燈具吊在空中形成豎向連接和呼應。單元頂面的陣列表現,由黑色的縫隙連接,功能繁複的設備、系統被整理消隱在縫隙之中。

深色木框裏鑲嵌瓷磚、鏡面,如同德式建築的表皮,立面的分割與功能呼應。吊燈、壁燈、射燈、燭光各種層次的照明映襯下,黃銅製的傢俱、器具泛出溫暖的光澤。

旋梯作爲通往二層的豎向交通,被放置在獨立的空間內,成爲空間的一部分而已。盤旋的梯段完成交通功能,構建了行動的趣味。

空間限定採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將豎向系統,用精工製作的銅質格柵,圍合出“中庭”的透視感,視覺重心全部落在旋梯上,加強了儀式感。

黑鋼板與珊瑚紅大理石是製作的旋梯的主要材料,設計師精心設計了扶手圓潤的手感,燈帶強化了流暢的圓弧線條盈盈可握。

旋梯平面如同切開的鸚鵡螺,保持自然絕美的黃金分割,黑色是皮囊,紅色是魂靈,成就了紅公館中最美的樓梯。

在中庭區旋梯的幾何圓心,從二層垂釣下來一束斗拱,收住攀爬時張望的眼光。此“斗拱”並非裝飾,而是一架原創的藝術吊燈,在中庭的核心,與旋轉的梯段一起成爲行動的組織者。

出挑的旋梯克服重力限制從而自由,柯布西耶、貝聿銘都是旋梯的擁躉,他們通過旋梯把見棱見角的空間打磨成流線型,上上下下毫無滯澀。在紅公館亦是如此,設計師深諳弧線更具一種時間的連續感,張力十足。

從斗拱吊燈發散出的“光芒”從頂棚延續到立面,形成的格柵遮掩了二層的用餐區,直至首層中庭,形成秩序感,以一呼百應的方式拱衛中心。

桃花扇的“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林黛玉說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西廂記的“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文學戲曲名篇作爲各包間的敘事主題,突顯空間性格,才子佳人、文人騷客彷彿正是回到南京的過去,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金陵。

當設計界拂去西方流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眼花繚亂,真正叩問自心時,會自然泛起連接:從2500年前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1800年前魏晉七賢的竹林隱逸,從1000年前趙宋士大夫的瀟灑入世到500年前朱明文人的內斂精緻,情感的補充,生活的細節都讓人充滿自信。

二層空間分爲開敞就餐區與私密就餐單元,內外有別。過拱形門廊經由通道將客人送入包間,遵循謙遜的東方傳統,通道兩側相對包間的房門有意避讓,在今天看了則是增加了私密感。

頂面有序的木質分割中,局部嵌入濁銀鏡面,有效的拓展了空間高度,將柔和的外部光線反射到內部空間,增加照度。

二層沿街面的開敞式就餐區,因歷史建築立面保護的條件設立而變得遮蔽。設計師格外珍惜店面唯一擁有自然採光的位置,復古的窗口鑲嵌古法玻璃,讓光線順利進入,同時屏蔽紛亂的外部形態。

近代,從開眼看世界到叩問國家何以富強成爲清末延續到民國的故事線,從拒絕到接納改良無比艱難。艱難時世,反而塑造出一批學者,在科學、文學、美學、建築諸多領域大膽開拓形成系統,供今天咀嚼回味。

空間主體氣氛以深灰色木飾面爲主,精緻的線角銅藝點綴其中,搭配粉色系的主題表現,厚重的歷史長河與婉約瑰麗的秦淮妝容,在一個空間內完成了對偶的詩話。

在紅公館,穿越感、疏離感、歸屬感最終對應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能看懂的總歸還是內心存貯的舊相識,人、事、物皆是。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纔可正心誠意坦蕩光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