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開啓全球首臺無人電動集卡試運營!

4月12日,公安部網站發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的通知”,向國內各省市區正式印發了自動駕駛汽車路測的總體規定,地方政府可在該規定的指導下,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自動駕駛汽車路測細則。在迎來這一政策利好的同時,由李德毅院士領軍,天津港集團公司等攜手打造的全球首臺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在天津港開啓試運營。

港口圈瞭解到,在無人干預的情況,裝配有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和智能計算單元的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完成了道路行駛、精確停車、集裝箱裝卸、障礙物響應等指定動作,實現了集裝箱從岸邊到堆場的全程自動駕駛水平運輸。

天津港集團公司科信部副部長朱連義表示,此次試運營成功,不僅標誌着我國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在港口作業工況下實現了新突破,同時也爲港口解決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水平運輸難題提供了可行的實踐方案,更爲促進我國綠色智慧物流創新發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無人駕駛電動卡車VS“AGV”:經濟性適用性跨界運輸是亮點

天津港開啓全球首臺無人電動集卡試運營!

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是港口未來發展趨勢,也是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標誌。目前,世界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已在我國建成並投入試運營。而對於大多數港口來說,通過對已建集裝箱碼頭進行自動化改造,也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升級途徑。但是如何以經濟可行的方案攻克集裝箱水平運輸難題,成爲大多數港口都繞不開的“攔路虎”。

核心開發團隊負責人張天雷博士表示,現階段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水平運輸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採用自動導引車(AGV)加地面埋設磁釘方案,但由於需要對碼頭地面等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因此難以實現在傳統和人機混合的碼頭運行;另外因其定製化程度較高且產量少等原因,售價往往高達數百萬元以上,因而其經濟性有很大提升空間。另一種則是無人駕駛電動卡車方案,可以自動智能駕駛出入碼頭和堆場,直接將集裝箱送至指定位置,不僅縮短了運輸環節,同時價格也相對更便宜。

據瞭解,在天津港試運營的這輛無人駕駛電動卡車,車上安裝了北斗定位系統和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設備,可保證在夜間、大霧、雨雪等天氣和現場人員、車輛、作業設備交叉作業的複雜情況下,保持良好作業狀態,以滿足港口24小時全天候生產運行。

據悉,在成本方面,購買無人駕駛電動卡車支出的費用是自動導引車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隨着汽車製造商上線量產還會進一步下降。在後期使用方面,無人駕駛電動卡車結構簡單、配件購買方便、且修理保養與傳統集裝箱卡車沒有太大差別,因此日常維護費用也相對較低。此外,由於無人駕駛電動卡車不需藉助磁釘等其他特殊設備,所以不僅能適應港區大範圍作業,並且還能駛出港區,滿足更多的“跨界”運輸需求。

“智能”加“智造”:引領綠色智慧物流高質量發展

天津港開啓全球首臺無人電動集卡試運營!

據悉,此次試運營車輛是專門爲港口量身打造,是全球首臺L4級無人駕駛電動卡車。該款車型號爲“HOWO—T5G”,配備了世界先進的駕駛系統和成熟可靠的純電中央驅動控制系統,整車滿載行駛可達120公里,並且充電時間小於1小時。無人駕駛電動卡車這種新型運輸模式雖然近年來在國際上開始受到關注,但仍然只停留在概念性產品階段,其智能化程度與電動底盤性能距離實地運營還有一定差距。此次試運營的開啓,則是無人駕駛電動卡車產品商業化落地的重要一步。

此外,天津港集團公司科信部副部長朱連義告訴記者,天津港2017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500萬標準箱,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800萬標準箱。而未來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在港口的應用,將與自動化堆場、全自動集裝箱碼頭和集裝箱碼頭操作系統“一體化”項目形成無縫對接,有效解決因集裝箱作業量增長帶來的生產指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各種壓力,在帶動運營管理實現智能化的同時,必將進一步提高平安港口、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建設水平,全面助推天津港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向着國際一流現代化強港和港口投資運營商新戰略目標發力前行,更好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推進。

來源:港口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