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美国高粱”成为毛衣战第一个牺牲品;8月随着纠纷不断升级,美国农业部终于兑现总统此前的承诺,提供一项农场援助资金以弥补农户因海外国家对美国农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蒙受的损失。不过,与大豆种植户相比,美国玉米种植户在此次补贴中没有占到太多便宜,未来国际玉米价格更多还是要看“基本面”。‍特朗普政府兑现承诺下达第一批补贴,“厚大豆薄玉米”‍

华盛顿时间8月27日(CBOT后盘后),美国农业部长桑尼·佩杜宣布“短期救济战略”以保护农业生产者。战略细节之一是:FSA(农场服务机构)管理市场促进计划(MFP),从9月4日开始向玉米、棉花、乳制品、生猪、高粱、大豆和小麦生产商提供付款;

MFP计划印证了此前有关美国政府予以大豆每蒲式耳1.65美元的传闻。不过,对于玉米美国农业部仅补贴每蒲式耳0.01美元,还不及高粱的每蒲式耳0.86美元。

当然,此轮补贴存在以下限制和后续。其一,受益者需满足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税收年度平均调整后总收入(AGI)不得低于900,000美元,最初的MFP支付将通过将生产商2018年实际生产总量的50%乘以适用的MFP费率来计算。其二,玉米,棉花,高粱,大豆和小麦,每人或法人补贴上限为125,000美元。其三,如果CCC宣布第二个MFP支付期,则生产商2018年实际产量的剩余50%将受第二个MFP支付率的限制。从第一轮补贴方案看,对针对玉米补贴仅0.96亿美元,对大豆高达36亿美元。‍贸易关系:“战”对美玉米冲击有限,“和”对美国玉米大利好‍

根据美国玉米出口统计显示,2016/17年度美国玉米出口前五名的国家分别依次为墨西哥(1962万吨)、日本(1430万吨)、韩国(774万吨)、中国(681万吨)和加拿大(524万吨),中国约占美国玉米出口总量的7%左右,涉及金额15.6亿美金;作为对比,中国是美国高粱的第一出口大国,更何况美国大豆。从比重的角度来看,美国农户得到有限补贴有其合理性。

当然,过去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关系紧张对于美国玉米出口量影响有限,但从长期来看,尤其是中国环保力度和积极发展燃料乙醇的角度来看,若中美之间贸易谈判顺利,美国玉米原本很可能成为“中国积极扩大进口的农产品”之一,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玉米种植户受到的“潜在”伤害并不小。

小结:CBOT玉米是小跟班的命

在今年全球谷物遭遇极端天气纷纷减产的大背景下,美国玉米长势一枝独秀,上周Pro Farmer公司组织人员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为期四天的考察后预计玉米单产将达到177.3蒲式耳/英亩,低于美国农业部预测的178.4蒲式耳,但依旧是历史最高纪录,凡此种种,美玉米期价想基于基本面因素走强不容易。当然,作为大宗农产品的一份子,美国农户惜售或者在高额补贴下低价抛售,抑或是美元汇率的波动,甚至是国际原油走势都将成为间接影响美国玉米价格走势的因素;技术面看目前正处于二次寻底阶段。

当然,丰产归丰产,目前美国新作玉米销售进度较去年同期高出60%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