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多年的织布经历,全国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她却做到了!

在机械工业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人已经不了解织布,但在隆安县南圩镇四联村更丹屯,不少家庭还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织布机等纺织工具,他们世世代代都有妇女种棉、纺纱、织布的传统,如今依然保留着。从事织布工作的女子被人们称为“织女”,黄少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吱呀吱呀

——那是织布机的声响

黄少红出生于隆安县南圩镇四联村更丹屯,记事开始就跟着母亲学习织布,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从未间断过。

见到黄少红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腼腆。她正坐在一台老织布机前,娴熟地将梭子在双手间自如穿梭。这台发出“吱呀吱呀”声音的织布机从黄少红的奶奶一辈就开始用了。

见到我们到访,黄少红停下手中的活儿,开口就跟我们说:“有好多工具我们只懂得用壮话来表达了,不懂用普通话怎么说。我们就半开玩笑根据工具的用途来命名了。”

原来,拜访她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她也非常明白我们要问些什么,所以沟通起来很随和,对于这项传统手艺她也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们。

黄少红告诉我们,从棉花到布匹的纺织全程十分复杂,种棉、摘棉、轧棉、弹棉、纺纱、织布、染布等,全屯农户家家都能够自己完成。

棉花一年只有一季。开始种棉花的时候,黄少红就需要把一年的量种好,再把棉花摘回来晒干,弄出棉花脱籽。脱下来的籽又可以播撒回地里,盼着来年又有丰收。

拉线:棉花变成线就在这一步,棉线不够细致还要反复2-3次地拉。

△挽线和纺纱:需要两个工具配合完成,一放一收。

走线:需要两个人一同协作才能完成。围绕着柱子,两人一手拿着放线的盒子,一手束着线,一前一后将线拉直、排放。她们的步态轻盈,身形柔婉,好似一幅动人的画。

△梳线和背线:这道工序工程量最大,最需要专注力。在拍摄之前,黄少红就告诉我们,这个是不能返工的,错一根线就要找很久,很费劲。

△织布:穿线的梭子在代代人的手中磨得锃亮,上面反射的是壮家女智慧与勤劳的光。

近年来,村子里的大部分年轻女孩都外出打工去了。现在只有老一辈的人会织布,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为了将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2017年,在隆安县领导的带领下,黄少红和侄女黄英兰一起成立了织布基地,黄英兰担任基地的负责人,祖代传下来的织布机存放在黄英兰家中。

为了更好传承纺织技艺,她们俩去年参加了织锦刺绣传承人的培训,现在她们制作出改良的壮族服饰更美观、样式更丰富。也是从2017年开始,村里的妇女陆续来基地接受学习培训,慢慢的有了规模,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也加入了织女的队伍。

黄少红今年已经57岁,别看她年近6旬,在更丹屯大家都亲切称她为“姐姐”。攀谈间,黄少红继续将梭子重新在双手间来回穿梭着,她不能停下太久,因为一天只能织到一米的布匹。

织布本是妇女从小就要开始跟妈妈学习的傍身技艺,在村子里务农的妇女们在空闲时还会织布,她们称之为“土布”。无论村子里白事或喜事都会用上这些土布,这是传统。

许多年过去了,随着年纪的增长,黄少红越发觉得这样传统手艺需要有人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她们,知道她们,将民间的手艺发扬光大。还需要引进一些优秀的设计人才,教她们做出更具有壮族特色的手工包、小饰品等,带着村里走上一条致富之路。

黄少红

一位平凡的妇女继承着一项不平凡的手工技艺

我们向你致敬!

出品:南宁头条新媒体《民俗文化三月三》制作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进入投票→这些人当中有人要在“三月三”火遍全国,由你决定!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南宁市活动全景直播

全国主播联动,爆笑主持天团、特别嘉宾加盟,民歌湖舞台风情展演,全区各地多点外场直播连线,神秘主播现身……

我们的三月三

直播时间:4月18日9:00-13:30、15:00-17:00、20:00-21:00

南宁头条联合全国200家城市电视台新媒体,全天8小时全国网络直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