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0多年的織布經歷,全國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她卻做到了!

在機械工業發達的時代,越來越多人已經不瞭解織布,但在隆安縣南圩鎮四聯村更丹屯,不少家庭還保留着祖先留下來的織布機等紡織工具,他們世世代代都有婦女種棉、紡紗、織布的傳統,如今依然保留着。從事織布工作的女子被人們稱爲“織女”,黃少紅就是其中的一個。

吱呀吱呀

——那是織布機的聲響

黃少紅出生於隆安縣南圩鎮四聯村更丹屯,記事開始就跟着母親學習織布,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從未間斷過。

見到黃少紅的第一印象就是親切,靦腆。她正坐在一臺老織布機前,嫺熟地將梭子在雙手間自如穿梭。這臺發出“吱呀吱呀”聲音的織布機從黃少紅的奶奶一輩就開始用了。

見到我們到訪,黃少紅停下手中的活兒,開口就跟我們說:“有好多工具我們只懂得用壯話來表達了,不懂用普通話怎麼說。我們就半開玩笑根據工具的用途來命名了。”

原來,拜訪她的人來自世界各地,她也非常明白我們要問些什麼,所以溝通起來很隨和,對於這項傳統手藝她也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我們。

黃少紅告訴我們,從棉花到布匹的紡織全程十分複雜,種棉、摘棉、軋棉、彈棉、紡紗、織布、染布等,全屯農戶家家都能夠自己完成。

棉花一年只有一季。開始種棉花的時候,黃少紅就需要把一年的量種好,再把棉花摘回來曬乾,弄出棉花脫籽。脫下來的籽又可以播撒回地裏,盼着來年又有豐收。

拉線:棉花變成線就在這一步,棉線不夠細緻還要反覆2-3次地拉。

△挽線和紡紗:需要兩個工具配合完成,一放一收。

走線:需要兩個人一同協作才能完成。圍繞着柱子,兩人一手拿着放線的盒子,一手束着線,一前一後將線拉直、排放。她們的步態輕盈,身形柔婉,好似一幅動人的畫。

△梳線和背線:這道工序工程量最大,最需要專注力。在拍攝之前,黃少紅就告訴我們,這個是不能返工的,錯一根線就要找很久,很費勁。

△織布:穿線的梭子在代代人的手中磨得鋥亮,上面反射的是壯家女智慧與勤勞的光。

近年來,村子裏的大部分年輕女孩都外出打工去了。現在只有老一輩的人會織布,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爲了將這項傳統手藝傳承下去,2017年,在隆安縣領導的帶領下,黃少紅和侄女黃英蘭一起成立了織布基地,黃英蘭擔任基地的負責人,祖代傳下來的織布機存放在黃英蘭家中。

爲了更好傳承紡織技藝,她們倆去年參加了織錦刺繡傳承人的培訓,現在她們製作出改良的壯族服飾更美觀、樣式更豐富。也是從2017年開始,村裏的婦女陸續來基地接受學習培訓,慢慢的有了規模,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孩也加入了織女的隊伍。

黃少紅今年已經57歲,別看她年近6旬,在更丹屯大家都親切稱她爲“姐姐”。攀談間,黃少紅繼續將梭子重新在雙手間來回穿梭着,她不能停下太久,因爲一天只能織到一米的布匹。

織布本是婦女從小就要開始跟媽媽學習的傍身技藝,在村子裏務農的婦女們在空閒時還會織布,她們稱之爲“土布”。無論村子裏白事或喜事都會用上這些土布,這是傳統。

許多年過去了,隨着年紀的增長,黃少紅越發覺得這樣傳統手藝需要有人傳承,讓更多人瞭解她們,知道她們,將民間的手藝發揚光大。還需要引進一些優秀的設計人才,教她們做出更具有壯族特色的手工包、小飾品等,帶着村裏走上一條致富之路。

黃少紅

一位平凡的婦女繼承着一項不平凡的手工技藝

我們向你致敬!

出品:南寧頭條新媒體《民俗文化三月三》製作組

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進入投票→這些人當中有人要在“三月三”火遍全國,由你決定!

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南寧市活動全景直播

全國主播聯動,爆笑主持天團、特別嘉賓加盟,民歌湖舞臺風情展演,全區各地多點外場直播連線,神祕主播現身……

我們的三月三

直播時間:4月18日9:00-13:30、15:00-17:00、20:00-21:00

南寧頭條聯合全國200家城市電視臺新媒體,全天8小時全國網絡直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