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一、本课主旨解读

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和环境。

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小说的背景。

情节——包括序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情节从内容的角度看,其实就是故事;情节从过程和形式看,其实就是结构。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刻画来揭示主题的,在阅读中,理解了人物形象,也就理解了小说的主题。考查小说,必然直接或间接的考查人物形象。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而言,试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

二、思维导学图谱

1.思维方法

2.情节解析

3.形象解析

4.环境解析

三、思维导学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2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3“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4“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5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6“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7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8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9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10“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11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12“哈罗?”

13“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14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15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16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17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18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19“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20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请梳理概括我和格罗斯文诺交往的过程。(4分)

【思维导学】梳理情节,逻辑思维(时间、空间、发展顺序)。抓住电话内容进行梳理。

【参考答案】相识→相知→相爱→永别。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导学】形象分析题,抽象思维法。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 请概括小说中的“我”的形象特点。 (4分)

【思维导学】形象分析题,抽象思维法。小说开头“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受伤的军人;“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小说结尾情人被炸死——厌战;“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渴望爱情。

【参考答案】厌战、渴望爱情的受伤军人。

4.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导学】赏析题,辐射思维法。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参考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5. 分析“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在文中的含义。(4分)

【思维导学】语义题(与人物有关),侧向思维法。抓住句子中关键词“好多年”“畅快”理解句子,接合上文内容分析理解。

【参考答案】①和对方谈得很投机,双方都有好感;②表明“我”是个单身汉,甚至连亲人都没有;③因为战争,没有机会谈情说爱。(鞠恩泽答案:因为战争,因为军人行军打仗,没有时间和机会与人畅聊)

6. 文中画线句“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有什么作用?(6分)

【思维导学】赏析题,辐射思维法。从结构、人物和主题等角度思考。句子中“战争”一词与题目和下文的敌机轰炸形成结构方面的关系;句子中的“读书”与下文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形成结构方面的关联,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读书”与“战争”放在一起,是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作为读书人肯定讨厌战争。

【参考答案】①照应题目“战争”;②为下文敌机轰炸铺垫;③为下文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铺垫;④说明两个人都是有文化、爱生活的人;⑤把极不和谐的读书和战争放在一起,体现厌战的主题。

7.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思维导学】赏析题+环境分析,辐射思维法。转换一下试题,就是用“战争”为题有什么好处?或就是用“战争”为题有什么弊端?

答题模式:先表明观点——合适,或不合适;然后陈述理由。

合适的理由,从艺术手法、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分析与“战争的密切关系,产生的好处。

不合适的理由,从艺术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角度的矛盾及弊端。

【参考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④战争是小说的社会环境,典型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都离不开典型的环境。

观点二:不合适。

①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8. 结合全文,探究“别说了,请你别说了”这句话的意蕴。(6分)

【思维导学】探究题,深度思维法+侧向思维法。以文本为大背景,从我与格罗斯文诺的亲密关系和反战主题角度,结合电话内容,进行深度思维。

【参考答案】①格罗斯文诺失联,是因为她所在地区正是敌机轰炸的地方,“我”不愿意听到情人炸死的噩耗;②“我”不想听到情人死去的消息,是要让他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充分表明“我”对格罗斯文诺爱得很深;③“别说了”,是因为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不把噩耗直接说出来,艺术冲击力更强;④这句话表明“我”已经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突出了反战的主旨。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思维导学】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选择题,比较思维法,以读攻读。A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我在伦敦被炸伤”引出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如果不是受伤,就会上前线,故事也就不可能发生,因此,A项表述为“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是错误的; E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E项错误。B项是分析语言的含义,“话中有话”说得不确切;C项基本正确,但不全面。(做选择题的意外收获是:学习专业的术语,学会专业的表述)

【参考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四、思维导学训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 结合文本,分析“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的内涵。(4分)

2.第⑤节画线句“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中的“口齿不清”在文中有何深意?(4分)

3.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4.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5.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6.萧子蔚老师为学生澹台玮的去留很矛盾,这是为什么?(6分)

7.请概括孟弗之的形象特点。(4分)

8. 萧子蔚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五、课外消化巩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0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 (4分)

2.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3.第5、6两段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中作用是什么?(6分)

4.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7分)

5.请结合情节,谈谈理查兹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6分)

6.主人公,有的说是马拉德夫人,有的说是马拉德先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7.括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死讯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6分)

8.《一个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有人指责,有人赞赏,众说纷纭。你持怎样的观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当暴风雨般的悲伤过去后”一句中,“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B.“心脏病”隐喻失去丈夫是路易斯的一块“心病”,医生的诊断表明社会对路易斯的认识和路易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C.路易斯是长期在男权压制下,倍感压抑的新女性形象。丈夫遇难这个偶然事件唤醒了她的女性意识,使她认识到男人在有意无意地压制着女性。

D.布伦特•马兰德从不关心、爱护妻子,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E.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戏剧性,作者紧紧抓住女主人公该悲则喜、该喜则悲这样几次大的情感反转,使读者的心情跟着主人公的情绪大起大落。

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的标题简明醒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希望知道在一个小时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使情节的发展紧凑、集中。

B.马拉德夫人来到房间后就一屁股坐在了舒适、宽大的安乐椅里,丈夫死后的暴风雨般的悲伤和放声大哭造成了她的精疲力竭。

C.小说第⑤段,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马拉德夫人在丈夫死后的矛盾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D.“门”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折射出马拉德夫人在婚姻生活中身心受到禁锢、不能独立自由的困境。

E.小说结局出人意料,具有讽刺意味:丈夫死而复生,妻子却因为极度高兴而死亡,显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能掌控命运的无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