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凯程艺术硕士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一个用图画而已。”哲学、社会科学棕色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用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一般而言,艺术形象有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等特点,具体可以做如下理解: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这个特点即是说艺术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反映,同时也必然蕴含着主体情感的介入。鲁迅说:“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实际上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也说:“风格即人”,我国古代文论中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的说法,可见,艺术作品虽然有其客观存在性,但这客观之中必然不断流露出主体的创作痕迹。

清代文论家章学诚将形象分为“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前者即是物象,是自然存在的,是客观的,后者则是作品中的形象,是人为创造的产物,这种形象虽然也是认为的,最终还是客观事物的曲折反映。因此章学诚说:“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

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艺术作品本身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比如绘画作品,其表层语言是点、线、面、色彩的集合,其内在意义也是这些绘画语言符号整体所要传达的内在意思,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笔用法、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这就从内在气韵到外在形式,都做了明确要求,规定了艺术作品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再如屈原的《离骚》,不仅在辞藻语句的运用上华丽富有节奏,其文的内容更是深含哲理,这正是艺术作品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体现,正是如此,《离骚》才成为传世佳作。

审美活动是延续性的情感活动只有内容美和形式美达到和谐统一,才能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罗丹所说:“一幅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

艺术形式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纵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的体现为艺术典型。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然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金圣叹在赞叹《水浒传》中的人物时就曾经说过:“《水浒》所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声口。”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从米隆的《掷铁饼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到罗丹的《欧米埃尔》,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安格尔的《泉》、米勒的《拾穗者》、克拉姆斯柯依的《无名女郎》,到罗中立的《父亲》,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到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贾宝玉,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等等,都是个性和共性统一的成功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