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急診和重症領域中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許多疾病加重惡化都與休克有關。 休克也是許多疾病導致死亡的必經之路。 休克涉及基礎醫學許多學科, 與臨牀各科關係密切, 感染、 創傷、 心血管疾病、 意外傷害等都可導致休克。 同時, 休克表現隱匿和複雜, 容易出現誤診誤治, 使休克的高死亡率仍然處在50% 左右, 全球每年喪命可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1] 。 社會、 交通等的迅速發展, 各種事故和意外發生增多, 戰爭和自然災害帶來重大傷害, 都使休克發病率上升, 病死率仍高。 美國一份報告估計, 創傷引起的死亡中, 66% -80% 由於出血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2~3] 。 休克在全球範圍的急診科、 重症監護室都是最困難、 最重要的診斷之一, 其具有病因多樣性及複雜性、 復甦治療的準確性及時效性、 病死率高等特點, 已經成爲醫學界的熱點及難點問題之一, 一些休克相關的基礎醫學與臨牀實踐的重大難題和研究熱點問題尚未解決, 迫切需要多種形式的交流平臺。

然而, 我國近200種醫學期刊中沒有一種是關於休克的雜誌, 這是中國期刊的空白點。 美國出版的 《shock》 雜誌是國際休克領域中唯一的一本高級官方雜誌, 承辦單位包括國際休克學會聯盟、 美國休克學會、 歐洲休克學會、 日本休克學會等, 中國是《shock》 雜誌投稿量佔第二位的國家,僅次於美國,說明我國無論在休克的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均已具備了創辦國際化休克期刊的基礎和條件,具有足夠的優質稿源。

因此,《實用休克雜誌(中英文)》 在國家新聞總署的批准下正式創刊, 於 2017 年 10月 28 日召開創刊大會並舉行中國首屆休克高峯論壇。

《實用休克雜誌》:搭建休克研究與交流新平臺

一、填補國內空白的休克雜誌正式創刊

國際休克聯盟主席SoheySl Bahramis ( 巴赫拉米) 教授、 美國 《休克》 雜誌主編Irshad HChaudry ( 伊爾沙·喬德利)教授應邀擔任國際編委, 參加論壇並在開幕式上致辭, 表示願兩本雜誌進行合作與交流,《 實用休克雜誌》 每期將刊登美國《shock》 雜誌的最新內容。 陳國強、 樊代明、 付小兵、 葛均波、 王辰、 夏照帆等六位院士受邀擔任雜誌顧問。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前任主委李春盛教授、 候任主委呂傳柱教授、 國際休克學會候任主席及國際 《shock》 雜誌副主編姚詠明教授、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主委王立祥教授、 侯任主委郭樹彬教授等親臨大會, 並擔任雜誌的副主編, 還有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主委陳玉國教授、 重症分會主委於凱江教授、 候任主委管向東教授、 麻醉分會主委熊利澤教授、 中國病生學會重症專業委員會主委馬朋林教授、 候任主委杜斌教授擔任副主編。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急救專業委員會主委方邦江教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專業委員會主委李志軍教授等在論壇作精彩學術報告, 並擔任雜誌的常委編委。

《實用休克雜誌》:搭建休克研究與交流新平臺

湖南省人民醫院院長祝益民教授

會議期間召開了第一屆編委會, 主編、 湖南省人民醫院院長祝益民教授介紹了雜誌創辦的背景與意義、 辦刊方向與目標、 強大的編委隊伍及雜誌特色, 特別強調雜誌將致力於打造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共同交流的平臺, 推動轉化醫學的發展, 建立跨專業、 跨領域的學術交流模式, 全面反映國際休克的最新科研成果, 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 提高與普及並重, 以休克研究爲主線, 以休克診療爲重點, 促進急診重症與其他臨牀學科的融合, 主要報道國內外急危重症醫學和休克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 臨牀診療經驗及基礎研究進展等, 主要面向國內外從事急診、 重症、 內科、 感染、 創傷、 外科、 麻醉、中西醫結合、 兒科、 老年醫學、 應急救援、 災難救治及相關學科臨牀工作的醫護人員和從事病理生理、 藥理、 休克、 急危重症醫學及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的科技人員、 醫學工程、 研究生以及科研管理人員。

本次論壇設立了主會場和3個分會場,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代表500人蔘加本次會議。

《實用休克雜誌》:搭建休克研究與交流新平臺

(《實用休克雜誌》第一次編委會議)

二、 休克研究的基礎與臨牀

兩天的學術論壇內容十分豐富。 祝益民教授作了休克研究發展歷史與展望的主題報告, 經過近300 年的發展, 人類對休克的認知經過了症狀描述階段、 急性循環衰竭和低血壓的認識階段、 微循環學說階段及細胞分子水平研究階段[4] 。

李春盛教授指出, 休克是循環衰竭導致細胞氧供應不足的臨牀表現, 低血壓對診斷休克的重要性僅爲中等, 尤其對於存在慢性高血壓的患者, 其他組織低灌注表現 ( 如皮膚的溼冷、 尿量< 0.5ml/kg/h 神志改變、 高乳酸血癥) 都是臨牀診斷休克的重要依據。

謝志毅教授指出目前遵照的休克分類方法已經在臨牀應用超過半個世紀, 隨着對休克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 血流動力學的監測與治療手段均已獲得長足發展, 有必要對休克的分類以及在臨牀中的如何快速準確的鑑別確定休克類型和評估血流動力學狀態進行再思考, 建議根據休克血流動力學多位點分析方法分爲低血容量性、 右心功能性、 左心功能性、動脈性、 靜脈性、 微循環性、 胸肺源性、 機械梗阻性等類型。

郭樹彬教授解讀急性循環衰竭中國急診臨牀實踐專家共識指出, 治療最終是爲了改善氧利用障礙及微循環, 恢復內環境穩定, 及早調控全身性炎症反應有助於保護內皮功能、 降低血乳酸、 保護器官、 降低病死率[5] 。

姚詠明教授闡述了線粒體功能障礙與休克的關係, 其潛在的治療方法可以通過清除自由基、 維持線粒體膜的穩定性及促進線粒體增殖等來恢復線粒體的功能, 進而實現對休克的治療。

美國芝加哥大學範傑教授就急性肺損傷的細胞間互相作用機制做了演講, 認爲肺是血小板形成與儲存器官, 中性粒細胞與內皮細胞、 巨噬細胞交互調控, 外泌體 ( 細胞分泌的微小膜泡) 作爲信號分子改變其他細胞的功能。

三、 膿毒性休克研究進展

在膿毒性休克專場上, 劉志教授在膿毒性休克液體復甦方案討論中強調, 單純依靠中心靜脈壓作爲目標導向指導液體復甦是危險的, 液體過負荷致組織器官水腫增加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發病率和死亡率[6],爲避免液體負荷, 需嚴格遵守休克的液體復甦ROSE方案。

孫運波教授報告膿毒症液體治療, 強調膿毒症對血容量的影響, 因血容量減少, 引出液體療的作用和目的爲改善灌注、 維持內環境穩定, 分析了復甦常用液體的不同特性, 提出晶體液更適合重症患者。

李莉教授指出對於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等急危重患者懷疑低血容量時,推薦立即進行治療和復甦, 並使用動態指標預測進行液體反應性相關指標監測,認爲動態指標優於靜態指標。

朱華棟教授在膿毒性休克的治療進展報告中指出, 最重要的是進行系統的綜合治療, Sepesis不僅僅是感染,此時關注的不是單純的病原微生物。

楊毅教授介紹了膿毒性休克血管麻痹機制, 內皮的保護、功能和數量的調節、 機體變化速度的調控,從節點上去幹預等, 希望把這些基礎研究集中到臨牀,把它轉化成臨牀成果。

肖獻忠教授就膿毒症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及其保護做了報告,他的團隊研究發現烏司他丁腹腔給藥或柚皮甙均能減輕腸道屏障功能障礙、減輕全身炎症反應、提高膿毒症動物模型的存活率。

何新華教授報告了膿毒症與鈣離子增敏劑量,目前鈣離子增敏劑左西孟旦在增強心肌收縮力的同時不影響舒張能,不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和交感神經活,小劑量治療不能降低膿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率或增加呼吸、 肝腎功能、 凝血功能, 但可以縮短ICU住院和醫院住院花費和改善心血管功能。

李志軍教授以菌毒炎併治膿毒症的實驗基礎與臨牀實踐爲題,認爲抗生素誘導炎症因子是治療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抗生素不能清除內毒素, 甚至能誘導炎症因子的產生, 菌毒炎並治爲治療重度感染提供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向。

方邦江教授同樣認爲中醫博大精深, 有自己的文化和底蘊, 讓中西醫在治療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四、 休克與血流動力學監測

在休克與血流動力學監測專場,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們從休克血管麻痹機制、休克血流動力學監測進展、 目標導向的休克管理、 休克監測中牀旁超聲的應用及休克的中西結合研究進展給參會代表做專題報告。

由於目前臨牀上仍缺乏早期敏感性診斷手段,膿毒症病死率居高不下,其短期死亡率達20%-25%,發展爲膿毒性休克時其死亡率達50%。

曹鈺教授以膿毒性休克的生物標誌物爲題作了報告,就乳酸、降鈣素原、Presepsin( 膿毒素)、等各標誌物的敏感性、 特異性及生物學意義進行了介紹, 提出了以PCT、sTREM1、PMN、CD64三種標誌物聯合斷膿毒性休克的新思路。

張國強教授強調,超聲在容量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不同的重症進入危及患者生命的階段,休克是共同的通道,對機體生理系統的支持和評估,不是一維的或一次性的, 而是循環往復持續不斷的,牀旁超聲可以做到這一點,需建立可操作性強、適合國內急危重症的超聲診斷流程。

五、 創傷與液體復甦

在創傷與液體復甦專場上, 呂傳柱教授結合創傷急救與互聯網醫療, 特別強調創傷和意外傷害的救治時效性和時效值, 如白金十分鐘、 抗休克30min、 黃金 1小時, 把握好這個時間段對創傷急救是十分必要的。

蘇磊教授以創傷性凝血病TIC—目標導向的凝血管理爲題, 提出 TIC的本質是嚴重組織損傷後機體固有的內源性凝血反應, 可導致大出血, 是嚴重創傷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應進行多模式的目標導向性個體化牀邊即時監測評估的凝血管理。

白祥軍教授介紹了創傷失血性休克的緊急評估、 生命支持的方法和意義及液體復甦的時機, 尤其是不同復甦液體選擇、 復甦過程中監測指標。

張興文教授從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的影像學監測評估入手, 提出了各類影像學對實質性臟器損傷診斷和監測作用的優缺點, 認爲急診牀旁超聲對實質性臟器損傷快速診斷和有效監測存在很大優勢, 值得推廣。

六、 其他

兒科專場上, 錢素雲教授對兒童膿毒性休克診治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指出, 休克早期診斷容易漏診, 治療缺乏特效方法, 關鍵在於早期識別, 把握早期、 積極、 持續治療原則, 早期不適當抗感染治療可增加死亡率, 在改善微循環方面掌握液體復甦一早、 二快、 三足量的原則。

王瑩教授強調超聲目前作爲輔助檢查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遵循以結合病理生理變化、 以問題爲導向, 遵循個體化治療、精細化管理的原則。

祝益民教授分析了兒童心臟停博現狀, 復甦成功率受時間、 技術、 團隊、 轉運系統等有關。

胸痛中心規範化培訓專場, 管小玉教授介紹過去三年全國有276 家醫院通過認證, 認爲條件與資源、 對急性胸痛患者的評估和救治、 院前急救系統與院內綠色通道的整合、 培訓與教育、 持續改進等五大要素最爲重要。

蘇晞教授認爲胸痛中心建設爲醫改提供新路徑和新模式, 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宋維教授還介紹了生物毒素中毒臨牀特點與救治策略, 就不同毒素導致的中毒發病機制、 臨牀特點、 特殊的治療手段和監護方案做了詳細闡述。(收稿日期:2017-11-18)

作者:祝益民 陳芳

作者單位:湖南省人民醫院 ( 湖南師範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湖南省急救醫學研究所 急危重症代謝組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通信作者:祝益民 Email:[email protected]

參考文獻

[1]

Kristensen A K, Holler J G, Hallas J, et al. Is Shock Index a Valid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High Age, or Receipt of β-o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5, 67(1):106-113.

[2] Haagsma J A. The global burden of injury: incidence, mortality, dias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and time trend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 Injury Preventiom, 2016,22(1): injuryprev-2015-041616.
[3] Krupinski E, Gonzales M, Gonzales C, et al. Evaluation of a digital camera for acquiring radiographic images for telemedicine applications [J]. Telemdicine and e-Health,200,6(3):297-302
[4] 祝益民,趙祥文. 休克發展歷史回顧 [J].實用休克雜誌,2017,1(1):5-7
[5]

中國醫師協會急症醫師分會.急性循環衰竭中國急診臨牀實踐專家公式[J]. 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16,25(2):146-152

[6] 馬朋林,劉京濤.感染性休克早期積極液體復甦是福是禍[J]. 實用雜誌,2017,1(1):13-15

投稿方式及地址

來稿請寄:雜誌編輯部(郵政編碼100034),本刊接受電子稿件網上投稿,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網址:http://www.syxkzz.net,聯繫電話:0731-83929129/83929298。

投稿後應同時從郵局郵寄紙稿、單位介紹信及審稿費,並可從網上查詢稿件狀態,本刊收到稿件後將通過網絡發送回執,郵寄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解放西路61號,郵編:410005。

(湖南醫聊運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