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最后三年的实际掌权者是醇亲王载沣,这个被慈禧寄予厚望的皇族新秀,并没能力挽狂澜,在与袁世凯的争夺中最终退出了整治舞台。1911年12月30日,载沣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将权力拱手让给袁世凯。不久,卸任的摄政王载沣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居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执政生涯。

此人是清末显赫亲王,亡国后气节仍在,宁当普通百姓不做卖国汉奸

​据溥仪的弟弟溥杰回忆,载沣辞去摄政王后,回到家里便对妻子说:“从今天开始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可见,三年的监国摄政确实让载沣够伤脑筋的。自溥仪退位后,载沣作为前清皇族享受了特殊待遇,从此不问政事。不过,对于袁世凯载沣一直是耿耿于怀的,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便 一命呜呼了。据说,那一天,载沣在家里洒酒祭奠二哥光绪皇帝,说:“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贼逆天,已遭报应。”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迁往天津静园。不久,载沣一家也携一家老小到了天津,一家人从此过起了隐居生活。载沣将三个子女安排到天津的耀华学校读书,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将三个子女都改名姓金,并要求孩子在学校期间要低调,不要跟人讲自己的身份,放学之后立刻回家。

此人是清末显赫亲王,亡国后气节仍在,宁当普通百姓不做卖国汉奸

​耀华学校是一所贵族学校,很多孩子都是专车接送,载沣的孩子只能坐黄包车上下学。在报装住宅电话时,载沣担心外人知道自己的身份,登记的也是“王公馆”三个字,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载沣的住所都一无所知,只知道那里是王公馆。

隐居的载沣基本很少出门,每天待在家里读书看报,尤其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经常来往的只有溥仪和有限的几家至亲。但这种隐居的生活在不久便被打破了。1934年3月1日,溥仪在长春南郊举行登基典礼,建立伪满洲国。之后,溥仪几次要求载沣把全家都带过去,并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

此人是清末显赫亲王,亡国后气节仍在,宁当普通百姓不做卖国汉奸

​经历了世事沧桑的载沣已不是当年的摄政王,对于日本人的面目,他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拒绝将一家人迁往长春。或许载沣和溥仪有父子之情,又或许是他想劝溥仪回头是岸,载沣还是带着儿子溥任去了一趟长春。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溥仪:“别拿日本人当傻子,他们不是什么好东西,不会打下江山让你坐。不如当个百姓算了,起码活得像个人。”

重新当上皇帝的溥仪根本听不进去,而且执意要把载沣等家人留在长春。但载沣以绝食相要挟,溥仪怕父亲出事,只得让他们回天津。可日本人不想失去这个机会,他们想通过控制载沣进一步控制溥仪。当时,关东军以每月一万元车马费的条件,让载沣回到长春当个闲职。

此人是清末显赫亲王,亡国后气节仍在,宁当普通百姓不做卖国汉奸

​一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一块五毛钱可以买一袋面粉,一万元可以将近七千袋面粉。这对于坐吃山空的载沣来说,无疑也是充满诱惑的,所幸这位大清皇族立场讲定,始终不愿像日本人低头,宁可变卖祖产古董度日,也不答应日本人的要求。

1939年,由于天津发生水灾,载沣带着全家人返回了北京。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搬进醇亲王府,而依照载沣的吩咐搬入了王府西侧的花园内生活。而且他还办起了一所小学,儿子溥任为校长,七妹金志坚担任教员。一时,醇亲王府附近普通百姓的孩子,纷纷走进这所新办的小学。

此人是清末显赫亲王,亡国后气节仍在,宁当普通百姓不做卖国汉奸

​载沣的晚年是平静的,没有发生大的波折。1951年68岁的载沣在北京去世,新中国对他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公正的: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务,后来他也没有主张对革命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退位,这些表现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当然,在载沣身上,我们也能看见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大清亡了,但说什么也不能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