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最後三年的實際掌權者是醇親王載灃,這個被慈禧寄予厚望的皇族新秀,並沒能力挽狂瀾,在與袁世凱的爭奪中最終退出了整治舞臺。1911年12月30日,載灃下罪己詔,解散皇族內閣,將權力拱手讓給袁世凱。不久,卸任的攝政王載灃以醇親王的名義退居藩邸,結束了他短暫且備受煎熬的三年執政生涯。

此人是清末顯赫親王,亡國後氣節仍在,寧當普通百姓不做賣國漢奸

​據溥儀的弟弟溥傑回憶,載灃辭去攝政王后,回到家裏便對妻子說:“從今天開始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可見,三年的監國攝政確實讓載灃夠傷腦筋的。自溥儀退位後,載灃作爲前清皇族享受了特殊待遇,從此不問政事。不過,對於袁世凱載灃一直是耿耿於懷的,袁世凱復闢帝制83天后,便 一命嗚呼了。據說,那一天,載灃在家裏灑酒祭奠二哥光緒皇帝,說:“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賊逆天,已遭報應。”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遷往天津靜園。不久,載灃一家也攜一家老小到了天津,一家人從此過起了隱居生活。載灃將三個子女安排到天津的耀華學校讀書,爲了不引起人們的注意,他將三個子女都改名姓金,並要求孩子在學校期間要低調,不要跟人講自己的身份,放學之後立刻回家。

此人是清末顯赫親王,亡國後氣節仍在,寧當普通百姓不做賣國漢奸

​耀華學校是一所貴族學校,很多孩子都是專車接送,載灃的孩子只能坐黃包車上下學。在報裝住宅電話時,載灃擔心外人知道自己的身份,登記的也是“王公館”三個字,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載灃的住所都一無所知,只知道那裏是王公館。

隱居的載灃基本很少出門,每天待在家裏讀書看報,尤其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經常來往的只有溥儀和有限的幾家至親。但這種隱居的生活在不久便被打破了。1934年3月1日,溥儀在長春南郊舉行登基典禮,建立僞滿洲國。之後,溥儀幾次要求載灃把全家都帶過去,並把前景說得一片光明。

此人是清末顯赫親王,亡國後氣節仍在,寧當普通百姓不做賣國漢奸

​經歷了世事滄桑的載灃已不是當年的攝政王,對於日本人的面目,他有着清醒的認識,他拒絕將一家人遷往長春。或許載灃和溥儀有父子之情,又或許是他想勸溥儀回頭是岸,載灃還是帶着兒子溥任去了一趟長春。他語重心長地告訴溥儀:“別拿日本人當傻子,他們不是什麼好東西,不會打下江山讓你坐。不如當個百姓算了,起碼活得像個人。”

重新當上皇帝的溥儀根本聽不進去,而且執意要把載灃等家人留在長春。但載灃以絕食相要挾,溥儀怕父親出事,只得讓他們迴天津。可日本人不想失去這個機會,他們想通過控制載灃進一步控制溥儀。當時,關東軍以每月一萬元車馬費的條件,讓載灃回到長春當個閒職。

此人是清末顯赫親王,亡國後氣節仍在,寧當普通百姓不做賣國漢奸

​一萬元可不是個小數目,當時一塊五毛錢可以買一袋麪粉,一萬元可以將近七千袋麪粉。這對於坐喫山空的載灃來說,無疑也是充滿誘惑的,所幸這位大清皇族立場講定,始終不願像日本人低頭,寧可變賣祖產古董度日,也不答應日本人的要求。

1939年,由於天津發生水災,載灃帶着全家人返回了北京。令人意外的是,他並沒有搬進醇親王府,而依照載灃的吩咐搬入了王府西側的花園內生活。而且他還辦起了一所小學,兒子溥任爲校長,七妹金志堅擔任教員。一時,醇親王府附近普通百姓的孩子,紛紛走進這所新辦的小學。

此人是清末顯赫親王,亡國後氣節仍在,寧當普通百姓不做賣國漢奸

​載灃的晚年是平靜的,沒有發生大的波折。1951年68歲的載灃在北京去世,新中國對他的評價還是較爲客觀公正的: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務,後來他也沒有主張對革命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退位,這些表現都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當然,在載灃身上,我們也能看見一箇中國人應有的氣節,大清亡了,但說什麼也不能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