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控太陽能德令哈10MW光熱電站裝備國產化率超過95%,三年的穩定運行以及此次熔鹽儲能系統的成功投運,標誌着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流程熔鹽儲能塔式光熱發電技術與裝備已經通過了規模化工程應用的驗證,具備了大規模推廣應用條件,爲即將啓動的示範項目建設掃清了技術、裝備與工程障礙,將爲今後光熱發電在我國全面推廣應用,推動我國實現能源革命與能源轉型做出積極貢獻。在此關鍵節點上,該電站實現成功投運,標誌着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流程熔鹽儲能塔式光熱發電技術與裝備,已經通過了規模化工程應用的驗證,對推進光熱發電在我國的全面推廣應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近日在青海省德令哈市(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中國首座規模化儲能光熱電站——中控太陽能德令哈10MW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成功投運,這也是繼美國、西班牙之後全球第三座投運的具備規模化儲能的塔式光熱電站,和傳統光伏發電相比,它的電力輸出更加連續、穩定。

10MW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

據瞭解,中控太陽能德令哈10MW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完全採用中控太陽能公司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裝備國產化率超過95%。該電站採用浙江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據《柴達木日報》報道,該電站主要設備包括新型高精度智能定日鏡(單鏡20平方米)及控制系統、熔鹽吸熱器、熔鹽儲罐、鹽——水換熱器以及與之配套的儀表、閥門等。

其工作原理主要通過雙儲罐結構,以二元硝酸鹽作爲吸熱、儲熱介質,利用大規模定日鏡場收集太陽能,將熔鹽加熱並進行儲存,再根據電網的調度指令,利用熔鹽與水熱交換後產生的高溫高壓蒸汽驅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從而實現連續、穩定、可調度的電力輸出。

經實測,熔鹽吸熱器出口熔鹽溫度最高達568℃,熔鹽換熱器出口過熱蒸汽參數爲510℃/9MPa,各項技術指標完全達到設計值,設備運行穩定。熔鹽儲熱系統的投運,可在多雲天氣或完全無日照條件下連續、穩定發電,使得光熱發電成爲一種廣受歡迎的清潔綠色能源,特別適合成爲基荷電源和調峯電源。

熔鹽儲能系統一直被業界認爲是技術難點,此前僅爲美國、西班牙等國家個別企業掌握。

中控太陽能德令哈10MW光熱電站裝備國產化率超過95%,三年的穩定運行以及此次熔鹽儲能系統的成功投運,標誌着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流程熔鹽儲能塔式光熱發電技術與裝備已經通過了規模化工程應用的驗證,具備了大規模推廣應用條件,爲即將啓動的示範項目建設掃清了技術、裝備與工程障礙,將爲今後光熱發電在我國全面推廣應用,推動我國實現能源革命與能源轉型做出積極貢獻。

據中國網8月22日報道,這座光熱電站於8月20日14時18分成功併網發電,至21日15時45分,該電站實現滿負荷發電,各項參數指標完全達到設計值。

據悉,該電站完全採用中控太陽能公司自主研發的技術和裝備,該項目將實現年發電1.21億千瓦時,相當於8萬餘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項目一期10MW工程成功併網發電後,實現連續、穩定運行。

有業內人士表示,該項目的成功投運表明塔式光熱發電全部技術和裝備在首次商業化應用中就完全實現了國產化。

2010年以來,中控太陽能公司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支持下,經過6年科技攻關,累積投入資金近5億元人民幣,先後攻克了流程核心技術難題,形成了百餘項專利和軟件產品等知識產權,並實現了核心裝備的國產化,相關研究成果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杭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據瞭解,光熱發電因其穩定、連續、可調度的高品質電力輸出特性,被普遍認爲是最有可能徹底替代火電的清潔能源,已經成爲全球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2050年光熱發電可滿足全球11.3%的電力需求。

發展光熱發電,也是我國推動能源供給側改革、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途徑。國家能源局已經制定十三五期間建成10GW裝機的發展目標。此外,我國首批光熱發電示範項目也即將啓動。在此關鍵節點上,該電站實現成功投運,標誌着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流程熔鹽儲能塔式光熱發電技術與裝備,已經通過了規模化工程應用的驗證,對推進光熱發電在我國的全面推廣應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