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以來,“流量+IP”模式失靈後,網絡IP改編的熱情逐漸冷卻,隨着以《破冰行動》爲代表的真實事件改編作品在電影、劇集市場集中爆發,“非虛構IP”極有可能迎來影視創作的春天,而如何以真實事件爲藍本,進行更具現實意義、社會價值的影視化改編,則將成爲從業者們接下來的課題。在電影改編領域,“以藝術名義反映現實、審視現實”已經成爲一個重要的改編方向,從影片票房成績來看,觀衆普遍願意爲這個方向“買單”,這也從側面說明,就“社會價值”而言,“真實事件”在劇集領域的改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鋒芒智庫丨大靜

緝毒警察“步步驚心”的工作日常、毒販的不擇手段和心狠手辣、凌駕於國法之上的宗族制度、“警匪”間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和智勇博弈……《破冰行動》以極佳的鏡頭視角和戲劇語言重現了2013年廣東警方將“亞洲製毒第一村”博社村“連根拔起”的過程。截至目前,《破冰行動》收視率一路上漲,央視八套CSM55城收視連續多日破1,愛奇藝上單日播放量邁過1.5億大關。

因爲取材真實,《破冰行動》被大量“天才編劇也編不出來”的細節填滿,人性的複雜程度、案件偵破過程的艱辛曲折得到了最直觀全面的展示,“真實感”也因此成爲了《破冰行動》聚攏觀衆、沉澱口碑的最大賣點。微博上,#破冰行動 過於真實#登上熱搜榜,話題閱讀量達1.1億次,討論量達2.3萬。

口碑佳作迭出,“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爆款背後的方法論?

關注度持續走高的《破冰行動》、上月底完結的《鐵探》,再加上近兩年電影市場湧現的《綠皮書》《何以爲家》《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戰狼Ⅱ》《摔跤吧!爸爸》……這些電影、劇集作品儘管國別、題材類型、拍攝風格、展現內容大相徑庭,但都有着一個共同標籤——據真實事件改編。

相較於虛構作品,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劇集、電影作品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大概率能成爲口碑佳作甚至爆款,這背後,“真實事件”給影視作品帶來了什麼樣的光環?藉着日益耀眼的光環,這類“非虛構IP”能否如網絡IP般,迎來一個影視創作的春天呢?

自帶傳奇色彩、擺脫懸浮氣息,真實事件“催生”涉案劇

事實上,“真實事件”歷來是影視作品創作素材和靈感的來源,而由於人物塑造、劇情節奏、戲劇張力等改編層面的訴求,能夠被影視化的“真實事件”,尤其特指那些產生較大社會影響、引起廣泛關注和共鳴的事件。也因此,“據真實事件改編”七個字總代表着額外的情感重量和社會責任籲求。

口碑佳作迭出,“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爆款背後的方法論?

《插翅難逃》劇照

在國產劇集領域,真實事件改編作品是涉案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2004年的中國涉案劇黃金年代中,曾誕生大量基於大案、要案改編而來的作品。

如1995年的《西安大追捕》,還原了西安“道北”老大魏振海跌宕起伏的黑道人生;1999年的《驚天大劫案》再現了建國以來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武裝劫鈔案“12·22番禺搶劫運鈔車案”;2002年的《插翅難逃》以曾策劃綁架了李嘉誠之子李澤鉅的世紀罪犯張子強爲原型;2003年的《大江東去》取材自震驚全國的瀋陽“慕馬”貪腐案;2006年的《極限追捕》主角原型爲犯下武漢“1·10”、烏魯木齊“6·20”等六起大案的馬漢慶;2008年管虎執導的《第二面》重現了中國十大悍匪之一雷國民的抓捕故事……

在筆者看來,真實大案、要案成爲涉案劇的“搖籃”,離不開以下幾方面原因:其一是刑事案件自帶傳奇色彩和噱頭,能引發觀衆興趣;其二是“真實”基調往往要求真實場景和“去明星化”,意味着較低的拍攝成本;其三是真實事件已經爲影視化改編設立了大體框架,作品脫離了“懸浮感”,不易造成口碑崩盤;其四是圍繞善惡是非展開的劇情有足夠的戲劇張力,更易聚攏觀衆……先天加後天的優勢下,涉案劇風靡一時。

口碑佳作迭出,“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爆款背後的方法論?

《湄公河大案》劇照

2004年,就在涉案劇在當代題材中佔比明顯提振時,廣電總局發佈了《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涉案劇“安排在每晚23:00以後播放,同時要刪減、弱化和調整劇中血腥、暴力、兇殺、恐怖的場景和畫面”,涉案劇創作熱潮由此出現大面積的降溫。

沉寂十年後,2014年播出的《湄公河大案》再次打開涉案劇“局面”,《破冰行動》的編劇陳育新就曾擔任《湄公河大案》的編劇。該劇聚焦了震驚中外的“湄公河慘案”,登陸中央一套黃金檔後一度取得破3的收視佳績。

前有《湄公河大案》,後有上月底收官、大部分角色都對應原型人物、劇中案件大多真實發生過的《鐵探》及正在熱播的《破冰行動》,多部“口碑佳作”加持之下,涉案劇重回“創作主場”似乎指日可待。

直擊現實痛點 揭開社會瘡疤,影視改編需更注重“社會價值”

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愈加不容忽視——“真實事件”這座富礦,在劇集領域並未得到充分開發。

口碑佳作迭出,“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爆款背後的方法論?

從涉案劇黃金年代至今,國產劇集對“真實事件”的開發極爲單一,始終囿於警匪犯罪題材、涉案劇的桎梏中,雖有不少作品取得口碑收視雙豐收,但一方面由於這些作品幾乎都是以“破案”爲主線層層推進,極易陷入重複和套路中;另一方面,由於素材集中於大案、要案,突出的是犯罪分子個體的黑暗面和警察羣體的光輝形象,在直擊現實痛點、揭開社會問題和瘡疤的層面仍顯“勁道”不足。

而相較於劇集領域,“真實事件”在電影領域的改編不僅在題材上拓展,有了“百花齊放”的趨勢,還凸顯了更深層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位列2018年電影票房總榜第三、累計票房31億的《我不是藥神》便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原型陸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被稱爲“藥俠”、“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爲幫助國內白血病病友購買印度仿製藥,陸勇險些被判刑入獄。這部電影用一顆仿製抗癌藥撕開國內藥品監管政策和醫療改革的“口子”,引起了社會性的大討論。

口碑佳作迭出,“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爆款背後的方法論?

分別斬獲了2017年、2018年票房冠軍的《戰狼Ⅱ》和《紅海行動》,前者由2011年利比亞撤僑真實事件改編,後者據2015年也門撤僑真實事件改編,同爲軍事題材主旋律大片,兩部電影將個人和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流淌在影片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更是讓觀衆熱血沸騰。

同時,一批進口片也展示了“真實事件”投射社會現實的廣度與深度。《摔跤吧!爸爸》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的真實故事改編,對長期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來說,“女摔跤冠軍”無疑是一種顛覆和激勵;《綠皮書》則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嚴重的種族歧視,故事原型託尼的兒子尼克·維勒歐嘉參與了編劇工作;近期上映的《何以爲家》,更是由故事原型本色出演,“紀實”性地還原了中東難民惡劣的生存環境。

在電影改編領域,“以藝術名義反映現實、審視現實”已經成爲一個重要的改編方向,從影片票房成績來看,觀衆普遍願意爲這個方向“買單”,這也從側面說明,就“社會價值”而言,“真實事件”在劇集領域的改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口碑佳作迭出,“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爆款背後的方法論?

“非虛構IP”成爆款背後方法論

儘管業界暫無統一的界定和表述,但筆者認爲,真實事件改編作品等同於“非虛構IP”作品,相較於虛構作品,其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大概率能成爲口碑佳作甚至爆款。

原因不難分析,首先,“非虛構IP”意味着真實感和代入感。編劇的想象力總會面臨天花板,近幾年來,內容市場充斥了大量狗血、懸浮於現實生活的劇情,沙雕劇情飽受觀衆詬病,更拉低了內容的品質感。而真實事件有“紀實片”式質感,往往最直接、最驚心動魄、對觀衆而言也最具說服力。

《破冰行動》中“固若金湯”的塔寨村原型便是陸豐博社村,在廣東警方開展的“雷霆掃毒”行動中,警方在博社村搗毀特大制販毒團伙18個,搗毀製毒工場77個,繳獲冰毒2925公斤、製毒原料23噸、20%村民參與了制販毒……各種犯罪數據、中間的警匪勾結可謂駭人聽聞,如不是有現實爲“藍本”,編劇或許難以創作出這樣“大膽”的劇情。

口碑佳作迭出,“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爆款背後的方法論?

《素媛》劇照

其次,能選作改編素材的真實事件和真實人物大多已經有廣泛“知名度”,觀衆本身就對原型抱有好奇心,“IP基礎”既成爲了票房或收視率的保障,又能夠拿捏住觀衆“痛點”、激發觀衆共鳴。

再次,這類“非虛構IP”能夠形成社會聲量。通過互聯網傳播、社交媒體的口碑發酵,極易引發全社會範圍內的討論和反思。如《我不是藥神》上映後,天價抗癌藥就曾引起社會廣泛爭議,這番“民間討論”也引起高層重視,此後一段時間,一系列將抗癌藥納入醫保範圍的民生措施發佈。而在韓國,《熔爐》《素媛》《殺人回憶》等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也曾推進相關立法及社會體制改革。

去年以來,“流量+IP”模式失靈後,網絡IP改編的熱情逐漸冷卻,隨着以《破冰行動》爲代表的真實事件改編作品在電影、劇集市場集中爆發,“非虛構IP”極有可能迎來影視創作的春天,而如何以真實事件爲藍本,進行更具現實意義、社會價值的影視化改編,則將成爲從業者們接下來的課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