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邁克爾·傑克遜誕辰60週年。很難想象,如果他還活在這個世上,會是什麼樣子……

  傑克遜的一生,有太多的故事,真真假假,我們又瞭解多少。

  2009年6月25日,傑克遜與世長辭。如今9年已過,他的音樂、他的舞步、他的造型,依然影響着我們。

  他曾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流行巨星,如今化作天邊的一座星辰。

  對我們來說,這顆星,永遠是個謎。

  在白衣飄飄的20世紀80年代,好音樂因爲稀有而分外珍貴。校園廣播臺每天清晨的廣播,以一星期一首的頻率更替歌曲,叫做“每週一歌”;半個月的生活費才能換得一盤原版引進磁帶;電教室裏偶爾播放來自大洋彼岸的影像資料……人們對西方、對流行音樂處於一知半解的懵懂狀態。

  就在這樣的年代裏,中國人認識了邁克爾·傑克遜。由於傳播渠道的狹窄和影像資料的匱乏,“認識”的過程有些奇怪:聆聽過他的音樂,卻對他的名字渾然不知;讚歎過他的舞步,卻報不出幾首與這些舞蹈相配的歌曲名稱;觀賞過他的MV,卻對其中的情節一知半解。

  這就是傑克遜“空降”時的中國——她在逐步走向開放,也擁有一羣被震撼與好奇驅使的青年。在走出封閉的過程中,人們一方面渴望着來自西方的精彩,一方面對新鮮事物產生不適和排斥,只有音樂跨越了民族、體制和國界的差異,構造出完美的溝通和共鳴。傑克遜的到來,爲呼之欲出的中國流行音樂大發展打上了一系列特殊的印記。

  傑克遜的音樂是多元的,他天才般地融合了黑與白、男與女、兒童與成年等形形色色各種不同的音樂元素,這樣一個複合體,很難被一幫音樂人模仿,產生某類鮮明的風格羣體。反過來說,在中國流行音樂開放與融合的歷程中,同樣也很難清晰地辨認出,某人的某種力量產生了某種直接的結果。然而確實可以說,有關傑克遜的若干印痕,就像隱匿的脈絡,潛伏在了中國流行樂發展的表象之下。

  傑克遜給中國人帶來的視覺衝擊,應該更甚於聽覺。那時的中國觀衆,聽不懂也不需要聽懂他到底用英文唱了什麼,只要看到那些匪夷所思的滑步與旋轉,我們就會欣喜,就會興奮。一時間,“太空步”、“擦玻璃”、“機器舞”等舞蹈動作成爲無數年輕人爭相模仿的業餘愛好。

  1985年4月10日,擁有1萬座位的北京工人體育館座無虛席,穿着藍色、綠色、灰色衣服的觀衆,等待着一支名叫Wham(威猛)的英國樂隊上場。這或許是中國觀衆與國際商業演出最早的一次親密接觸。然而,在觀衆端坐不動、完全沒有互動氣氛的體育館中,臺上又蹦又跳的英國人感覺自己就像馬戲團的猴子,心裏發虛,味道奇異。

  大約直到6年後,從傑克遜的音樂錄影帶《危險》中,人們才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做不可思議的偶像狂熱。這對我們當時的審美來說,着實是個挑戰。原來,可以有幾萬、十幾萬人一起爲一個歌手歡呼、尖叫、流淚甚至昏厥。從紐約到東京,從倫敦到墨爾本……關於傑克遜的全球性狂熱感染了每一個觀衆,那些歌迷的狂熱表情,令中國的青少年一見難忘,這就是來自傑克遜的魔力。

  而傑克遜怪異的形象,也讓中國人開了眼。一個人怎麼可以打扮成這樣?一個人怎麼可以既不男又不女?但他是全球歌迷的偶像,是發達國家的一種時尚潮流。所以,當人們身邊也出現大波浪的男式捲髮,出現寬皮帶和黑皮夾克,出現男人臉上的濃妝,人們開始見怪不怪了:生活中總是有趕時髦的,趕時髦的總愛着奇裝異服,但這不代表什麼,這是你的趣味,與我無關。

  中國的大學生羣體知道傑克遜,差不多已經是1985年;中國的大衆羣體知道傑克遜,差不多已經是1988年。也許在此之前,已經有一小部分人,通過海外關係,通過國際交流,通過種種零星的偶然事件,知道了這個正發生在海外的奇蹟。從那個時候起,就開始有一羣人,渴望着、期待着能親眼目睹他的表演,感受那奇蹟般的現場。2009年倫敦演唱會,雖然遠在8個時區之外,卻讓這個夢想有可能實現。不少中國演藝人士興奮地買了票,希望到現場實實在在地領略一下“傑克遜狂熱”了。怎奈噩耗忽傳,一夕之間傑克遜告別了人間世界。

  也許,失去的才彌足珍貴,人們愈發懷念這位天王巨星。

  關鍵詞之——現代MV

  歌王邁克爾·傑克遜的一大貢獻就是他開創了現代MV,把流行音樂推向了巔峯。有權威樂評稱:如果沒有傑克遜,世界至少將遲50年纔有現代MV,流行樂壇也將退後至少20年。

  MV是Music Video(音樂錄影帶)的縮寫,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音樂電視。這種製作方式,是在電視畫面中,把演唱和表演緊密結合,並融入很多的戲劇元素或歌舞形式。

  現代MV的誕生,其標誌就是1982年傑克遜的《顫慄》在美國MTV電視臺的首次播出。

  現代MV雖然很快傳播到中國,但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直到十數年後才真正對中國產生大範圍的影響。

  “我記得那時候國外的錄像帶大多數是BETA制式的,和中國的錄像帶不一樣。”歌迷吳冰這樣回憶他和傑克遜MV的首次“相遇”:“那個年代,中國家庭錄像機還很少見,即使有,也因爲制式不一樣,不能正常的播放,看到的要麼是扭曲的影像,要麼是慢幾拍的鏡頭。但我還是被震撼了,第一次知道,原來世界上有人可以這樣邊跳舞邊唱歌。他音樂中‘嘭嘭嘭’強有力的節奏,讓我興奮極了。”很快,傑克遜的音樂電視錄像在廣東的許多迪廳裏開始播放,伴隨着令人顫慄的音樂聲,舞廳裏的年輕人越集越多。

  走在街頭,吳冰不時地看到幾個長髮少年,在一個店面前起勁地學着櫃檯上電視機裏傑克遜的舞步,併發出“Hehe!Hihi!”的叫聲。“那就算是高手了。”吳冰笑着回憶。

  “這就是傑克遜影響中國流行文化的表現。”美國《滾石》雜誌前副總經理宋筠說:“20多年前,無論港臺還是內地,所謂的音樂電視還是卡拉OK的形式,沒有故事,也沒有情節,幾乎就是爲了人們在歌廳唱歌時可以對口型。傑克遜的MV,不僅展現舞蹈,還有很強的戲劇性,歌手們不僅開始模仿這種方式去製作音樂電視,甚至很多歌手的創意,也都從傑克遜身上獲取靈感。”

  關鍵詞之——太空步

  1985年的某天,復旦大學食堂旁邊的公告欄裏貼出一張海報:今晚6點,電教室將播放邁克爾·傑克遜的音樂錄影帶,大家可以去觀看。如今的著名樂評人李皖,當時還是大一學生,他認爲機會難得,便約了幾個同學去看。

  “那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傑克遜,看到他的太空步,我們全都震驚了。”李皖興奮地回憶起19年前所見,“傑克遜的表演太絕了,回到宿舍後,幾個同學一直在爭論,認爲他不可能單獨完成這樣的動作,一定是有什麼設備或是機器在輔助他。那次討論的共識就是,在傑克遜的腳下,安了一條隱形的傳送帶。”

  很快,一些年輕人開始模仿傑克遜的動作:先用一隻腳的腳尖支地,腿弓起,儘可能地抬高腳後跟,同時另一隻腳全腳掌着地向後滑,滑到兩腳之間約有半米左右的距離時,原先滑行的腳尖支地,另一隻腳再向後滑動,如此往復交替……舞蹈愛好者們給這種新奇的舞步起了個形象的名字:太空步。

  在電視節目中,也開始出現這種由“太空步”“擦玻璃”“膝蓋交叉”等經典動作構成的勁歌熱舞。1986年,上海電視臺在每週六晚推出綜藝節目《新奇樂》,請來年輕人表演霹靂舞和“太空步”。這檔節目很快在上海火了。

  1987年,中國內地引進了一部名爲《霹靂舞》的美國電影。第二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鄧志樂在歌舞節目《雨中即景》中,雖然穿着正統的白色套裝,但他的滑步與扭動,全都模仿傑克遜的“太空步”。

  1988年,傑克遜的專輯“BAD”被正式引進中國大陸。同年,風靡中國大陸的還有電影《搖滾青年》,真實地描繪了一羣20世紀80年代熱愛歌舞的年輕人。影片紅極一時,標誌着傑克遜和他的舞蹈最終完成了在中國的“本土化”。

  關鍵詞之——假聲

  1982年,傑克遜推出了他最負盛名的一張專輯《顫慄》。在其中一首主打歌《遠離它》中,傑克遜用華麗的“假聲唱法”講述了一個具有勸導意義的故事:傑克遜看到兩個正要打架的黑幫,便走了過來,用歌聲和舞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化解了這次可能要發生的暴力行動。

  《遠離它》完整地體現了傑克遜“假聲唱法”的獨特魅力。“其中既有‘聲線的假聲’,唱出了高、尖銳、輕靈的聲音;又有‘電子合成的假聲’,爲他獨特的聲音伴奏,改變了整個音樂的風格。”宋筠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介紹說。

  《滾石》雜誌曾分析了傑克遜“聲線假聲”的形成之路:“他的‘假聲’獨一無二,給人一種亦男亦女的感覺,又像是停留在變聲階段的童音……”

  當《遠離它》傳入中國時,中國流行音樂還是一個“寂寞的平原”。最早投身於現代音樂的中國年輕人,在翻唱傑克遜“聲線假聲”的過程中,搖搖晃晃地起步了。

  不過,這批音樂人的注意力,很快轉向傑克遜“電子合成的假聲”。宋筠介紹說:“在傑克遜之前,傳統的白人樂隊,用樂器爲歌手伴奏。從傑克遜開始,他拋棄了真實的樂器。鼓聲,不再是真鼓打出來的聲音;貝斯,也不是真貝斯彈出來的聲音。上世紀80年代,電子技術遠沒有今天成熟,但傑克遜的音樂製作班底花費鉅額資金,在錄音室裏用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電腦上做出一個鼓點的音色,一個貝斯的音色。”

  “1986年,傑克遜對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以‘電子搖滾混聲’的形式爆發出來。1986年從此被稱爲中國流行音樂元年。”宋筠繼續說,“後來,很多歌手把傑克遜的‘電子假聲’作爲一種修飾聲音的方法。即使他們並不缺乏有力度的男中音,也會刻意創造出半真半假、半嘶半啞的叫喊聲,把真聲、‘聲線的假聲’和‘電子的假聲’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華美、細膩、飄渺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之——男士化妝

  “是邁克爾·傑克遜真正讓中國人意識到男士化妝的可能。”樂評人黃燎原如此評價。

  上世紀80年代,當傑克遜的音樂傳入中國時,讓人們尖叫的不僅是他奇幻的舞步、華麗的服裝、炫目的舞臺形象,同時還有他精緻的妝容。金光閃閃的制服,紅色夾克衫,黑色爵士禮帽,鑲滿閃亮珠子的迪斯科外套和白色手套,總是差寸把的褲腳,鋥亮的皮鞋,甚至內褲外穿——傑克遜每次華麗亮相,都會引領一陣時尚潮流,而他的服裝簡直變成了舞臺的裝飾。

  “傑克遜給世人的啓示是,要濃妝豔抹、要珠光寶氣、要像個舞王。舞臺上的傑克遜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完美!”傑克遜的出現,給當時素面朝天、不崇拜時尚的中國人帶來很大沖擊。

  黃燎原回憶,當時的中國社會,即使是電視臺演出,許多男演員對“化妝”一詞也非常牴觸,生怕有損自己的男子漢氣概。“傑克遜可謂開風氣之先河。先是在中國的文娛界,男士化妝得到認可,被視作自然,隨後逐步爲普通百姓所接受。”

  最經典的個案,當屬1987年首次在央視春晚舞臺上亮相的費翔。27歲的混血兒費翔一襲紅衣,高翹的飛機頭髮型油光發亮,加上極具穿透力的歌聲與誇張的肢體語言,使中華大地爲之轟動。然而,容易讓人忽略的是,費翔的舞臺風格及華麗的妝容,都深受傑克遜的影響。

  傑克遜的“化妝術”還包括被美國媒體稱爲“大工程”的整容。1981年首次進行隆鼻手術後,他便不斷地在自己身體上從頭到腳進行大“修理”。他接受過的整容手術不下10次。儘管中國的整容業在上世紀90年代末才正式興起,但傑克遜的整容歷程,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爲中國百姓普及了相關常識。

  關鍵詞之——迪廳

  上世紀80年代,傑克遜的音樂在中國流行音樂人和一些年輕人中漸漸傳播開來。進入90年代,迪廳這一新興娛樂場所的出現,使傑克遜的音樂開始在年輕人中真正得到普及。

  對當時的中國社會而言,許多被壓抑已久的慾望在逐漸甦醒。想吶喊的年輕人突然發現了迪廳這個“新生事物”,在其中,上千人可以一起瘋狂。

  1994年11月,作爲北京首家迪廳,萊特曼迪廳開始營業。這之後,在很短時間內,JJ、NASA、東方一號等大型迪廳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蹦迪”成爲深受年輕人追捧的時髦休閒方式。

  傑克遜音樂和舞蹈的奔放,與當時中國年輕人渴望表達、渴望釋放、追求個性的特徵一拍即合。“很多年輕人從沒有見過像傑克遜一樣自然的音樂人。他鮮活的舞臺形象帶動了中國歌迷的熱情。他打破了我們一貫的內斂,讓人瘋狂。”樂評人黃燎原說。

  “當時內地迪廳的每一個夜晚,都重複着傑克遜的音樂。這種聲音似乎有一種魔力,讓你的每根神經、每根血管都沉浸在那美妙的節拍中,激發出無限的慾望。”有樂迷如此回憶。

  據當時萊特曼迪廳的一位服務生回憶,最初迪廳所有的唱片都是歐美唱片,其中傑克遜的音樂幾乎佔了大半。“很多蹦迪的年輕人是在傑克遜音樂伴奏下,才慢慢熟悉傑克遜和他的歌曲的。”

  黃燎原和身邊很多玩音樂的朋友當時也是迪廳裏的常客。他回憶說:“每當音樂換成傑克遜的時,所有人都會不自覺地一改之前大幅搖擺的動作,四肢刻意作出像傑克遜一樣精細的動作。”

  在傑克遜音樂風行的年代裏,不僅僅是北京,全國其他大中城市裏,大型迪廳也不斷湧現。

  到了上世紀末和21世紀初,隨着網吧、檯球廳、酒吧、遊戲廳、KTV等在中國紛紛出現,人們的娛樂方式更爲多樣,迪廳文化漸漸消隱。傑克遜的光芒也被更多炫目的名詞所掩蓋,漸漸沉寂。

  關鍵詞之——簽約制

  上世紀70年代初,簽約制在美國漸漸走向成熟。成爲簽約歌手,意味着歌手的聲音、演唱風格、個人形象與各種活動都由公司統一安排。

  1972年,一身淡橘色西裝的傑克遜受到摩城唱片公司的青睞。該公司爲他量身定做了第一支單曲《本》,爲傑克遜走向白人主流音樂奠定了基礎。很快,他獲得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下屬史詩唱片公司的一紙新合約。

  史詩唱片公司幫助傑克遜在日後創造神話。1981年,公司爲傑克遜舉辦了全美演唱會,傑克遜從中獲得了550萬美金的收入。8年後,公司爲傑克遜推出其音樂事業的巔峯之作《顫慄》。

  傑克遜與美國流行樂的迅速成功,引發了中國音樂人的反思。他們漸漸認識到,流行音樂要由專業的製作團隊、幕後團隊與推廣團隊相結合,才能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1992年,內地樂壇的第一個“神話”人物艾敬迅速征服了聽衆與觀衆,而這一切均得益於與其簽約的“大地唱片公司”的包裝。隨後,廣東率先在全國引進歌手簽約制度,使李春波、林依輪、周豔泓、陳明等名字漸漸家喻戶曉。

  一位資深人士告訴《環球人物》雜誌,這種簽約制的背後,其實正是商業化與市場化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簽約制的實行,改變了長期以來內地流行音樂製作和推介的自由狀態,使音樂的創作與歌手的包裝、宣傳都成爲了流水線上的成品,經紀人、製作人、企劃宣傳者各司其職,有了明確的職能分工。

  關鍵詞之——商業演出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商演”“個唱”還不爲人們所熟悉。宋筠回憶道:“邁克爾·傑克遜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演出的傳統看法”。

  那個時候,少數人通過各種海外關係,觀賞到邁克爾·傑克遜的音樂錄影帶。資深樂評人李皖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邁克爾·傑克遜給中國音樂人上了第一堂商業演出的課。人們逐漸知道,商演的前提是“商”:演出的目的可以是賺錢。爲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一定的商業策劃和商業運作。於是,香港、臺灣的演唱會增加了各種前期宣傳的環節。這種經驗也同樣傳到了內地。以前,在報紙小角落刊登一條簡短的演出信息,就算是完成了前期宣傳。後來,媒體上關於“演出”的消息逐漸擴張成一種廣告運作。

  宋筠說,傑克遜的個人演唱會里運用了很多劃時代的科技元素,“在他之前沒有人用過,因爲太貴了,別的歌星用不起。但是傑克遜不一樣,他可以帶來鉅額的票房收入,因此,製作公司也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爲他的演出專門開發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比如說,他演唱會現場的每一處配樂和燈光,都是提前在電腦裏設定好的。傑克遜喜歡穿綴滿亮片的舞臺服,這些亮片中,有一片是紅外追蹤器,用於追蹤他在舞臺上的位置。“上世紀90年代後,我們看到歌手的個人演唱會,也都用到了傑克遜的技術和創意。”

  如今,中國的演出市場正在成爲一個收益龐大的產業。然而近觀每一場演出,無論是宣傳、佈景、燈光、還是歌手自身的舞臺表現,我們總能在其背後,看到中國演出行業的成長軌跡,以及邁克爾·傑克遜若隱若現的身影。

  關鍵詞之——義唱

  根據2006年正式發佈的數據,傑克遜一生共爲世界慈善事業捐款3億美元!他不僅一個人支持了世界上39個慈善救助基金會,還是2006年吉尼斯世界個人慈善紀錄的保持者和全世界以個人名義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人。

  1985年1月28日,爲了賑濟非洲饑民,傑克遜用兩個半鐘頭寫成了歌曲《天下一家》。衆多重量級藝人走進錄音室,花了一個通宵灌製這首錄音藝術史上收益最高的單曲。隨後,6000多萬美元的唱片收益,被直接送抵非洲災區。

  “中國的音樂人從這件事中受到了震動,也得到了提醒。”宋筠告訴《環球人物》雜誌。1985年底,臺灣發行了一張由臺灣、香港等地60位華語歌手共同錄唱的專輯《明天會更好》。這張專輯的創作初衷,就是模仿傑克遜的單曲《天下一家》這種“羣星爲公益而唱”的形式,呼應1986年“世界和平年”的同時,還募集了總數爲600萬臺幣的公益基金。

  傑克遜等人的《天下一家》和羅大佑等人的《明天會更好》深深地啓發了內地音樂人郭峯,時年22歲的他,正在努力創作一首超越“小情小調”、表達“大主題”的通俗歌曲。就在這個時候,中國錄音錄像總社一位年輕的女編輯向大陸歌手郭峯做了個提議:“他們能聯合歌星發單曲、做專輯,我們爲什麼不可以辦一場百名歌星演唱會,獻給世界和平年?”這個建議和郭峯的想法不謀而合。

  很快,郭峯他們得到了來自崔健、常寬、韋唯等一大批中國當紅藝人的支持。《讓世界充滿愛》很快就完成了創作和錄製。隨後,在文化部門的支持下,首都體育館裏舉辦了一場名爲《讓世界充滿愛》的大型音樂會。明星參與慈善公益活動,自此也在中國拉開了序幕。

  關鍵詞之——偶像坍塌

  20世紀80年代,“偶像”和“追星”還沒有成爲中國內地的流行詞彙,但傑克遜的假聲唱法、太空步、MV、時尚化妝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元素,卻在當時極大地衝擊了人們的聽覺、視覺乃至生活觀念,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了“偶像巨星”。

  然而到了1993年,傑克遜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卻遭遇危機。年僅12歲的美國男孩喬迪·錢德勒控告傑克遜猥褻!這令許多中國歌迷十分震驚。雖然國內當時已經不乏明星偷稅漏稅、紙醉金迷、濫情濫交的負面新聞,但侵犯男童無疑衝撞了中國人道德觀念的底線。巨大的落差,瞬間摧毀了傑克遜在中國歌迷心目中的形象。一位供職於國內某大報的文化編輯回憶道:“傑克遜的音樂是我青春期最珍貴的成長記憶,但當我第一次聽說他受到孌童指控時,心情抑鬱至極,甚至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根本無法接受。”

  傑克遜孌童案最後以庭外和解的方式結束。之後,他更是“醜聞”不斷:“嗑藥醜聞”“破產醜聞”“毀容醜聞”“婚姻醜聞”,令他疲憊不堪。著名樂評人科爾沁夫認爲:“沒完沒了的醜聞重挫了傑克遜的音樂創作能力。他對音樂潮流的捕捉能力明顯減弱,作品數量和影響力均驟減。”

  2003年,傑克遜再次陷入“孌童案”,這比“1993年孌童案”和過去10年的醜聞,更嚴重地打擊了傑克遜。

  科爾沁夫說,直到傑克遜宣佈在倫敦舉行復出演唱會,他的聲譽才驟然回升。“200萬張門票在短短4小時內被搶購一空,這說明醜聞並沒有削弱傑克遜的巨大音樂價值。他應該知道自己撐不了太久,希望死在舞臺上。傑克遜去世後,演唱會的票已無意義,但很多人執意不賣。一個偶像在形象坍塌之後,還能如此華麗地謝幕,也只有傑克遜能做到。”

  作者:李皖許陳靜 路琰邢婷崔瑾月餘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