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石的仿製和處理工藝日漸複雜, 在外觀上和常規測試數據幾乎與天然雞血石一樣,給鑑定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寶石顯微鏡是鑑定市場上仿雞血石和染色處理雞血石最有效鑑定的手段之一,通過放大觀察可以看到天然雞血石的“血”在形態和分佈特點是人工手段難以模仿的,紅外光譜儀在使用時需要有效結合顯微鏡來選取合適的測試部位。

雞血石是珠寶市場上深受石友們爭相收藏的藏品,雞血石、田黃石與青田燈光凍石被譽爲“印石三寶”。近年來受產量和需求的影響,市場上雞血石價格日增不衰。相應而來的還有各種雞血石仿製品(處理雞血石)的產生,市場上仿製和優化處理工藝主要有“刷漆”(又稱塗抹法)、粘補法、再造法等。

近日,筆者所在的部門收到客戶送檢的兩件“雞血石”樣品,據客戶介紹其購買時花了一大筆錢。兩件樣品在整體外觀上略有不同(見圖1),最初檢測樣品1、2數據基本相似:表面蠟狀光澤,局部存在樹脂光澤,微透明,“地”折射率1.56(點測);“血”>1.81(點測);採用淨水法測試密度爲2.64 g/cm3(樣品1)、2.63g/cm3(樣品2);紫外熒光燈下未見特徵熒光;紅外測試顯示兩件樣品“地”的礦物成分以地開石爲主;通過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儀測試“血” 部位,汞(Hg)明顯可見。

圖1 樣品1、2整體外觀

以上數據均符合以地開石爲“地”的雞血石的特徵,但就此可以判讀這兩件樣品是雞血石嗎?隨後通過對樣品外觀(包括顯微鏡下)的檢查發現兩件樣品大有文章。

樣品一:

肉眼觀察特徵 “血”整體爲分佈厚度均勻的層狀,且兩層 “血”層近平行分佈(圖2-a),在凹坑處層狀分佈於凹坑處的平面(圖2-b)。“血”在平面分佈上呈明顯的流動狀(圖2-c)。樣品整體爲一塊狀隨形雕件,但底部已鋸開成平面,從底部可以看到明顯的浸染狀外觀,類似於浸蠟處理後造成的外觀(圖2-d)。

顯微鏡下特徵 “血”部位可見明顯反光,局部呈金剛光澤,外形呈團塊狀分佈且無立體感(圖2-e)。另外,在白色基質部位明顯可見單獨分佈的粗粒狀辰砂顆粒(圖2-f)。用銅針在樣品隱蔽處刺探,雞血石表面“凍”地偏軟,如蠟感,而刺探“血”處,蠟感也比較明顯,沒有在真雞血石的“血”處刺探時的顆粒感。隨後,針對兩層“血”之間的部分,選取合適的角度(見圖2-a標示,直接將測試部位垂直放置於測試窗口,排除平行層間的干擾),通過紅外檢測該部位顯示石英紅外吸收峯(見圖3)。

圖2 樣品1肉眼及顯微鏡觀察圖

圖3 樣品1塗覆層紅外光譜圖 圖5 樣品2表面塗覆層紅外光譜圖

製作工藝通過以上特徵,基本可以斷定該“雞血石”的製作工藝:在不含或含少量“血”的地開石材料上通過人工工藝打磨出磨圓外形及各種凹坑,以便在外觀上更像天然的“原石”;在製作好的“原石”上分兩道工序塗覆“血”到“原石”上,首先把粉碎的辰砂顆粒和蠟質的有機物塗敷在表面,隨後將“原石”放入石英和蠟質混合物中,結果導致該“原石”整體罩上了閉合的外殼,所以最初在觀察時,由於第一層“血”分佈於整體的基底中,而找不到明顯塗覆的痕跡。其次,在塗過“殼”的原石表面再塗敷一層與裏層相似的“血”,與第一層“血”相比,該步驟“血”塗覆的比較隨意,不仔細觀察會給人以一種自然之感。

樣品二:

肉眼觀察特徵該樣品整體上雕工精細,雕刻線條清晰,造型突出,並採用“俏色”工藝(圖4-a)。“血”呈薄層狀分佈,且有流動狀形態,同時“血”形分佈立體感強,但仔細觀察明顯可見與雕刻突起部位的明顯分層界限,所以表面上稍有俏色之意,實爲掩蓋局部作“血”的粘補現象(圖4-b、c)。從底部切面觀察,明顯可見黃色呈浸染狀形態分佈,尤其在樣品表面形成薄層並在裂隙中濃集(圖4-d)。通過對褐黃色凸起部位(圖4-c標示)的紅外光譜測試,顯示弱的有機物特徵峯位。

顯微鏡下特徵放大觀察可見樣品2的“血”有兩種形態:細粒零星狀立體分佈的真“血”和團塊狀薄層分佈的假“血”(分別見圖4-e、f)。假“血”與表層褐黃色有機質界限清晰,且褐色有機質在裂隙中濃集(圖4-g),有機質的結構與天然雞血石中賦存“血”的凍地非常相似。樣品背部無“血”分佈,但可見明顯的空洞及裂隙充填有碎屑物,邊緣可見有機物塗層(圖4-h),推測正面的“血”可能是採用機械方式充填進入相類似的孔洞中。在隱蔽部位,用小刀輕觸有機質塗覆層完全沒有石感,刻劃時也沒有石屑粉。另外樣品局部可見樹脂狀的反光及突出的石英顆粒(圖4-i)。

製作工藝以上特徵表明樣品2在工藝上明顯不同於樣品1:樣品2中有雞血石中天然的“血”,只是數量不多,價值不大。塗覆於“原石”表面的褐黃色的有機質和再次塗覆於其表面的“血”,由於採用了俏色工藝很好的掩飾其界面。

圖4 樣品2肉眼及顯微鏡觀察圖

結論與啓示

樣品1完全是非雞血石的“原石”通過人工工藝來仿天然雞血石,用蘸有丙酮溶液的棉籤在樣品隱蔽部位輕微搽拭,產生了明顯的掉色現象(棉籤變紅)。根據國家標準GB/T 16552-2003對仿寶石的定義,該樣品定名爲仿雞血石擺件。樣品2是在價值較低的雞血石的基礎上通過人工染色來模仿更高價值的雞血石,由於是“色上加色”,所以樣品2定名爲染色雞血石。

通過以上兩件樣品,我們得出的啓示是:

1.雞血石的仿製和處理工藝日漸複雜,相比以往現在是多道工序;從原材料的選取上完全用天然的材料,如利用青田石、壽山石等與雞血石“地”礦物成分相同的“原石”作基底,同時用辰砂粉末或辰砂晶體來粘補,在外觀上和測試數據上幾乎與天然雞血石一樣。另外,由於辰砂分佈於裂隙,與真正的“血”的分佈非常相似,辰砂強的光澤(金剛光澤)與天然雞血石的血區別不大,所以有較大的欺騙性;色上加色也給鑑定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常規的測試數據可以縮小鑑定的範圍,但寶石顯微鏡是鑑定雞血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放大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天然雞血石的“血”在形態和分佈特點上是人工手段難以模仿的(見圖4-e)。

3.紅外光譜儀在使用時需要有效結合顯微鏡來選取合適的測試部位,如仿雞血石薄的有機塗覆層採用漫反射法直接測試,由於底下地開石的紅外峯位強度高於有機峯,因此會測試不到有機塗層。(王應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