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月后金华解放,胡步蟾兴致勃勃又回到了金中,并被金华专员公署任命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参加接管学校的工作。1937年,校友徐寿城(字东藩,国际法学专家)鉴于“近岁困难深重,农村破产,地方情况日濒凋敝,清寒学生或因格于财力,或因急于谋生,往往有美才异质,而不克安心弦诵,竞其所志,以致无力升学,深造为难”,将历年积攒的一万元大洋捐助学校,作奖学基金,学校即设立“东藩奖学金”。

文史记忆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金华老百姓俗称的金中,创建于1902年,始名金华中学堂,历史悠久,至今百有余年。其间几经更名,数度搬迁,而弦歌相继,薪火不断。校名先后为金华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浙江省立金华中学、金华中学、金华一中。民国时期校址在鼓楼里,解放初在酒坊巷,1958年迁至金华县蒋堂,1993年迁至八一南街301号,2004年再迁至金东区地块光南路1588号。

文史记忆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厚德载物,百年树人。金中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同时也演绎了一段爱国求真,科学育人的辉煌历史。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金兆梓、方豪、胡步蟾、王宗元,一代又一代教育名流,先后执掌“金中”大旗。他们不仅自身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而且始终艰苦创业,孜孜以求,身体力行,在历届金中学子及社会各界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他们领导有方,治校得力,言行表率,品德高尚,还得益于对故乡的这片热土爱得深沉。他们皆为土生土长的金华人,同时又见过世面,具备高学历,走南闯北,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八婺文化的眷顾,对浙中山川的热爱,更有对金中师生的守护,促使他们成为中等教育名家,勇于“一校之长”的担当,成为全体金中师生永不忘怀的偶像。

文史记忆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鼓楼里校园大门)

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毕业生36000余人,其中专家、学者、教授就达3000多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7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有18人。校友中有国画大师黄宾虹,新闻学创始者、一代报人邵飘萍,著名语言学家、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翻译者陈望道,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现代诗坛泰斗艾青,著名史学家吴晗,著名画家张书旗等等,可谓名人荟萃,人才辈出,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名字将永载金华中学的史册。

“金中”校址,可追溯到南宋的丽泽书院,明朝的崇正书院及清代合两院之名的丽正书院。为历代历朝名人吕祖谦、朱熹、王柏、何基、金履祥、许谦等讲学的地方。曾先后为试院、太平天国侍王府、旧府学等所在地。1939年,周恩来先生曾以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金中礼堂,为国民党浙江省军营区干部教导总队作《建军的重要性与社会军事化的实施》的报告。

文史记忆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20世纪30年代酒坊巷校址一角)

自民国时期到解放初年,金中名师云集,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诸如金兆梓、曹谦、胡步蟾、施伯侯、冯品兰、赵情之、赵镜元、黄善楷、方四海、徐汉源、金玉湘、陈松平等等。他们学有专长懂教育、爱学生,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教学之余,大多擅长著书立说,严谨治学。如,金兆梓著有《国文法研究》、《实用国文修辞学》,曹谦著有《文学概论》,施伯侯编著有《初中物理》、《初中化学》,黄善楷著《英语文法专辑》,赵镜元著《中国地理》等。金玉湘、陈松平二位先生是著名的画家,常常举办画展、出版画册。我小时候曾去过陈松平老师家,看到他的一幅“雄鸡高唱天下白”的国画刊登于某杂志的封底,十分羡慕。

最难能可贵的是校长胡步蟾还创下过四个全国第一:我国最早的大学《生物学》教材的译著者(1924),全国首本教育部审定的高中师范《生物学》统一课本的作者(1934)我国第一本有关人类优生和遗传学专著《人类优生学与遗传学》的作者(1936),中国第一部血型学专著《血液型》的作者(1936)。1930年,他还参加中国科学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

金中教师不但博学多才,声誉满城,而且爱国敬业,恪尽职守,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抗战时期,金华沦陷,为弦歌不辍,抵制日伪奴化教育,他们背铺盖,穿草鞋,爬山越岭,穿过敌人封锁线到穷乡僻壤、山坑冷坞继续办学。当时生活自然十分清苦,少衣缺食,住祠堂庙宇,但金中教师坚决拒绝日伪中学的各种引诱,无一人变节,坚守“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气节。正如当年方豪校长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所述:“查本中学全体教职员,于金华沦陷后,虽未能悉数跳出魔窟,但皆能一秉忠诚,艰苦自励。一面为生活所迫,虽身充贩夫走卒,而仍安之若素,乐道不倦。亮节高风,惟为当地父母所共见共闻,抑亦为当政当局与夫主管机关所奖许”。“家乡不重光,坚决不回城!”成为全体金中人的豪迈誓言。身在山区,胸怀天下,老师为抗战育人,呕心沥血;学生刻苦攻读,为抗战成才,勤奋力。“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抗日的歌声响彻云霄,回荡在山峦层叠、连绵起伏的括苍山下,好溪水畔。金中师生课余跋山涉水宣传抗日,兴办夜读,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教师叶鹤龄之子叶克强,因拒绝为日寇带路而壮烈牺牲。金中学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磨炼意志,砥砺前行,一批批青年学子投笔从戎,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一批批茁壮的人才在成长,日后成为国家之栋梁。

薪火传承,源远流长。尊师爱生,感恩母校的金中故事很多很多。1937年,校友徐寿城(字东藩,国际法学专家)鉴于“近岁困难深重,农村破产,地方情况日濒凋敝,清寒学生或因格于财力,或因急于谋生,往往有美才异质,而不克安心弦诵,竞其所志,以致无力升学,深造为难”,将历年积攒的一万元大洋捐助学校,作奖学基金,学校即设立“东藩奖学金”。每年以其利息资助一名考上大学的贫寒学子读完大学,每学期100元,四年共800元,为此学校专设选考委员会。当年金祖孟同学以高考头名夺魁,获得第一期奖学金,考上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翌年,吴忠葵同学再获此奖,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免费就读。这在金华教育史上,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提供免费读完大学的奖学举措,此举先后实施了四期(四年)。

1943年,詹调元老师因长期辛劳,缺医少药,在金中迁徙于缙云金竹山区办学时积劳成疾病逝,年仅48岁。消息传到陪都重庆,金祖孟朱锡裕、张文华等20多名金中校友,共同发起募集“调元奖学金”基金。而后又有71名校友加入募捐。1946年,他们将全部捐款汇寄母校。时任校长胡步蟾当即设立“调元奖学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47年夏,经考评宣布高三毕业生蒋德华,初三毕业生陈如康荣获首期此奖但很快因时局变化,金圆券贬值,基金近乎废纸,此奖未能再实施,实是无奈,但金中学生一代代绵延不绝,尊师爱生,知恩图报的高尚情怀和精神境界一直成为美谈,传诵至今。

文史记忆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20世纪30年代酒坊巷校址)

民国时期,30年代的校长是方豪,40年代是胡步蟾。胡校长坚决反对国民党和三青团在学校的活动。他关心爱护学生,师生关系极为融洽。在当年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胡校长巧于周旋,面对国民党当局的纠缠和查办,他始终未抓过一个人,处分过一个学生。在他眼皮底下不少进步学生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有的还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他心知肚明,即处处加以保护。难怪学生们称赞道:“胡校长是学者、长者,更是革命者,我们永远心向着他!”

1949年2月,胡步蟾被伪省教育厅免职,调任省督导。金中地下党通过读书会,学生自治会名义专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同时在《东南日报》上刊登欢送广告。胡校长就这样含泪离开了金中。

三个月后金华解放,胡步蟾兴致勃勃又回到了金中,并被金华专员公署任命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参加接管学校的工作。胡步蟾续任金中校长是众望所归,无人可以替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