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個月後金華解放,胡步蟾興致勃勃又回到了金中,並被金華專員公署任命爲校務委員會委員,參加接管學校的工作。1937年,校友徐壽城(字東藩,國際法學專家)鑑於“近歲困難深重,農村破產,地方情況日瀕凋敝,清寒學生或因格於財力,或因急於謀生,往往有美才異質,而不克安心絃誦,競其所志,以致無力升學,深造爲難”,將歷年積攢的一萬元大洋捐助學校,作獎學基金,學校即設立“東藩獎學金”。

文史記憶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金華老百姓俗稱的金中,創建於1902年,始名金華中學堂,歷史悠久,至今百有餘年。其間幾經更名,數度搬遷,而絃歌相繼,薪火不斷。校名先後爲金華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浙江省立金華中學、金華中學、金華一中。民國時期校址在鼓樓裏,解放初在酒坊巷,1958年遷至金華縣蔣堂,1993年遷至八一南街301號,2004年再遷至金東區地塊光南路1588號。

文史記憶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厚德載物,百年樹人。金中見證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同時也演繹了一段愛國求真,科學育人的輝煌歷史。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金兆梓、方豪、胡步蟾、王宗元,一代又一代教育名流,先後執掌“金中”大旗。他們不僅自身學識淵博,才華出衆,而且始終艱苦創業,孜孜以求,身體力行,在歷屆金中學子及社會各界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他們領導有方,治校得力,言行表率,品德高尚,還得益於對故鄉的這片熱土愛得深沉。他們皆爲土生土長的金華人,同時又見過世面,具備高學歷,走南闖北,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對八婺文化的眷顧,對浙中山川的熱愛,更有對金中師生的守護,促使他們成爲中等教育名家,勇於“一校之長”的擔當,成爲全體金中師生永不忘懷的偶像。

文史記憶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鼓樓裏校園大門)

一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已爲國家培養畢業生36000餘人,其中專家、學者、教授就達3000多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7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有18人。校友中有國畫大師黃賓虹,新聞學創始者、一代報人邵飄萍,著名語言學家、共產主義運動先驅、《共產黨宣言》的最早翻譯者陳望道,著名經濟學家千家駒,現代詩壇泰斗艾青,著名史學家吳晗,著名畫家張書旗等等,可謂名人薈萃,人才輩出,一個又一個閃光的名字將永載金華中學的史冊。

“金中”校址,可追溯到南宋的麗澤書院,明朝的崇正書院及清代合兩院之名的麗正書院。爲歷代歷朝名人呂祖謙、朱熹、王柏、何基、金履祥、許謙等講學的地方。曾先後爲試院、太平天國侍王府、舊府學等所在地。1939年,周恩來先生曾以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到金中禮堂,爲國民黨浙江省軍營區幹部教導總隊作《建軍的重要性與社會軍事化的實施》的報告。

文史記憶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20世紀30年代酒坊巷校址一角)

自民國時期到解放初年,金中名師雲集,有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諸如金兆梓、曹謙、胡步蟾、施伯侯、馮品蘭、趙情之、趙鏡元、黃善楷、方四海、徐漢源、金玉湘、陳松平等等。他們學有專長懂教育、愛學生,爲培養人才嘔心瀝血。教學之餘,大多擅長著書立說,嚴謹治學。如,金兆梓著有《國文法研究》、《實用國文修辭學》,曹謙著有《文學概論》,施伯侯編著有《初中物理》、《初中化學》,黃善楷著《英語文法專輯》,趙鏡元著《中國地理》等。金玉湘、陳松平二位先生是著名的畫家,常常舉辦畫展、出版畫冊。我小時候曾去過陳松平老師家,看到他的一幅“雄雞高唱天下白”的國畫刊登於某雜誌的封底,十分羨慕。

最難能可貴的是校長鬍步蟾還創下過四個全國第一:我國最早的大學《生物學》教材的譯著者(1924),全國首本教育部審定的高中師範《生物學》統一課本的作者(1934)我國第一本有關人類優生和遺傳學專著《人類優生學與遺傳學》的作者(1936),中國第一部血型學專著《血液型》的作者(1936)。1930年,他還參加中國科學教育考察團赴日本考察。

金中教師不但博學多才,聲譽滿城,而且愛國敬業,恪盡職守,爲人師表,嚴於律己。抗戰時期,金華淪陷,爲絃歌不輟,抵制日僞奴化教育,他們背鋪蓋,穿草鞋,爬山越嶺,穿過敵人封鎖線到窮鄉僻壤、山坑冷塢繼續辦學。當時生活自然十分清苦,少衣缺食,住祠堂廟宇,但金中教師堅決拒絕日僞中學的各種引誘,無一人變節,堅守“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民族氣節。正如當年方豪校長在《浙江日報》上發表文章所述:“查本中學全體教職員,於金華淪陷後,雖未能悉數跳出魔窟,但皆能一秉忠誠,艱苦自勵。一面爲生活所迫,雖身充販夫走卒,而仍安之若素,樂道不倦。亮節高風,惟爲當地父母所共見共聞,抑亦爲當政當局與夫主管機關所獎許”。“家鄉不重光,堅決不回城!”成爲全體金中人的豪邁誓言。身在山區,胸懷天下,老師爲抗戰育人,嘔心瀝血;學生刻苦攻讀,爲抗戰成才,勤奮力。“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抗日的歌聲響徹雲霄,迴盪在山巒層疊、連綿起伏的括蒼山下,好溪水畔。金中師生課餘跋山涉水宣傳抗日,興辦夜讀,激發民衆的抗戰熱情。教師葉鶴齡之子葉克強,因拒絕爲日寇帶路而壯烈犧牲。金中學生在艱難困苦中不斷磨鍊意志,砥礪前行,一批批青年學子投筆從戎,走向民族解放的戰場;一批批茁壯的人才在成長,日後成爲國家之棟樑。

薪火傳承,源遠流長。尊師愛生,感恩母校的金中故事很多很多。1937年,校友徐壽城(字東藩,國際法學專家)鑑於“近歲困難深重,農村破產,地方情況日瀕凋敝,清寒學生或因格於財力,或因急於謀生,往往有美才異質,而不克安心絃誦,競其所志,以致無力升學,深造爲難”,將歷年積攢的一萬元大洋捐助學校,作獎學基金,學校即設立“東藩獎學金”。每年以其利息資助一名考上大學的貧寒學子讀完大學,每學期100元,四年共800元,爲此學校專設選考委員會。當年金祖孟同學以高考頭名奪魁,獲得第一期獎學金,考上中央大學理學院地理系。翌年,吳忠葵同學再獲此獎,考入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免費就讀。這在金華教育史上,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爲止唯一的提供免費讀完大學的獎學舉措,此舉先後實施了四期(四年)。

1943年,詹調元老師因長期辛勞,缺醫少藥,在金中遷徙於縉雲金竹山區辦學時積勞成疾病逝,年僅48歲。消息傳到陪都重慶,金祖孟朱錫裕、張文華等20多名金中校友,共同發起募集“調元獎學金”基金。而後又有71名校友加入募捐。1946年,他們將全部捐款匯寄母校。時任校長鬍步蟾當即設立“調元獎學金”,以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1947年夏,經考評宣佈高三畢業生蔣德華,初三畢業生陳如康榮獲首期此獎但很快因時局變化,金圓券貶值,基金近乎廢紙,此獎未能再實施,實是無奈,但金中學生一代代綿延不絕,尊師愛生,知恩圖報的高尚情懷和精神境界一直成爲美談,傳誦至今。

文史記憶丨百年金中回眸(上)

(20世紀30年代酒坊巷校址)

民國時期,30年代的校長是方豪,40年代是胡步蟾。胡校長堅決反對國民黨和三青團在學校的活動。他關心愛護學生,師生關係極爲融洽。在當年複雜的政治環境中,胡校長巧於周旋,面對國民黨當局的糾纏和查辦,他始終未抓過一個人,處分過一個學生。在他眼皮底下不少進步學生參加了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有的還祕密加入了中共地下黨,他心知肚明,即處處加以保護。難怪學生們稱讚道:“胡校長是學者、長者,更是革命者,我們永遠心向着他!”

1949年2月,胡步蟾被僞省教育廳免職,調任省督導。金中地下黨通過讀書會,學生自治會名義專門爲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會,同時在《東南日報》上刊登歡送廣告。胡校長就這樣含淚離開了金中。

三個月後金華解放,胡步蟾興致勃勃又回到了金中,並被金華專員公署任命爲校務委員會委員,參加接管學校的工作。胡步蟾續任金中校長是衆望所歸,無人可以替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