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畢業生在深圳求職期間經歷了四次體檢,尤其是做了四次胸部拍片,這讓其十分擔心頻繁體檢尤其是胸透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對此,有關部門的答覆是:關於用人單位的入職體檢目前並沒有相應的法規,而是由用人單位自行決定。

深圳是個移民城市,是個創新創業之城,人才的流動性不僅正常,而且恰恰反映出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繁榮。因此,且不論頻繁胸透是否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就算沒有實質危害,起碼也付出了時間、精力和金錢,無形中就成爲了影響人才流動和社會發展的阻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近期深圳連續推出了多項創新政策來簡化辦事流程、改善營商環境,從城市更新審批流程的精簡,到企業營商過程中的“三十證合一”,再到人才引進政策上的“秒批”,還有“不見面審批”事項……深圳在打造智慧城市過程中“讓信息多跑路,讓市民少跑路”這件事上,可以說是一馬當先,大步向前。

醫院迎來入職體檢高峯。

但是,在此次體檢問題上,有關部門將責任全部推給用人單位的態度,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暴露出了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當中的兩個大問題。

首先,智慧城市的最大危險是什麼?是從在理念上將“智慧城市”狹隘地理解成了“智慧政府”,以爲智慧城市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政府展開,只服務於政府或者只服務於和政府打交道的市民。毋庸諱言,目前國內大多數的智慧城市建設都是由政府主導並圍繞政府進行的,但是智慧城市的現實需求和未來場景絕不侷限於政務服務,絕不是將政府辦事窗口挪到網上,優化一下交互性就可以稱之爲“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應用主體將是市民、企業和政府,這三者的關係都將依託於智慧城市系統而循環不息,構成城市的運轉體系、關係鏈條。在這裏面,市民與企業之間這條關係鏈可能要比其他的更加粗壯,因爲在深圳,這兩者纔是社會的構成主體,體量巨大,需求湧動。

因此,要避免求職者在短期內重複體檢,其治本之策還是要從“智慧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全面推行“一檢通用”,實現體檢信息的“通用”和“互認”。即求職者在本市範圍內和一定時間內的體檢報告,本市的所有用人單位一律實行互信互用。若用人單位可以通過平臺按照流程調取應聘者的近期體檢報告結果(從隱私角度考慮可以設置瀏覽級別),若醫療機構在爲體檢者檢查前可查詢到相關體檢記錄(電子病歷已經基本實現該功能),若有關部門在制度設計上能夠規範體檢信息運用的操作規程,那麼廣大的求職者便可以不必爲體檢耗時耗力耗費金錢,更可以避免承受因多次胸透而產生的身體健康風險,還能夠減少由此帶來的焦慮、擔憂乃至爭吵等社會交流成本。

無論如何,頻繁入職體檢這種事發生在最講求效率的城市,令人反思。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道路上,深圳確實還有太多的“空白”有待彌補和改進。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智慧城市的最主要應用機會在哪裏?

倫敦在2000年提出打造“電子政府”的概念,公衆通過手機終端就可以輕鬆瀏覽和編輯教育、醫療、人口等多個方面的統計數據。紐約在2005年啓動電子健康記錄系統,並最終在全市普遍採用全套電子病歷系統。這些城市的措施如今都已經被深圳借鑑過來,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以說,深圳在電子政務和智能服務方面已經趕上先進城市,不過在怎麼樣讓智慧城市更有效促進市民、企業、社會團體之間的交流融合、更有助於提升社會運轉效率和發展質量上,仍然面臨着普遍的不足和共同的問題。

要實現對標國際一流城市的長遠目標,深圳應該在城市“軟硬件”層面上一步步紮實推進智慧城市信息互聯建設工作。在“硬件”上應推進信息基礎設施的相關建設,構建一套智能化、覆蓋全市的智慧信息系統,使全市各個社會羣體可通過平臺實現互聯互通。而在“軟件”上,除了要在法律法規的頂層設計上改革創新,確保信息溝通交流過程合法、高效、安全之外,更應該將智慧城市的應用服務主體轉向市民、企業上來,將智慧城市的遠景目標放到推動社會融合、經濟發展、市場繁榮、民生幸福上面來。(作者:溫程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