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撲8月29日訊 七月盛夏,李秋平總教練和臺灣籍教練鄭志龍率領上海男籃東方大鯊魚隊出征臺灣,參加2018“海峽杯”籃球邀請賽。

在臺北和平籃球館,我見到了他們。二人目光犀利、神色嚴肅,不時指正球員思路和動作。這讓我想起19年前,當時還是球員的鄭志龍加盟東方大鯊魚時的情景。訓練結束,我和兩位教練聊了起來。看到我帶來的攝影畫冊《情繫浦江》裏有當年李秋平指導姚明和鄭志龍的照片,他們都露出了微笑。李秋平說:“19年過去了,我還是教練,阿龍從球員成長爲教練,進步啦。”

李秋平慧眼識賢

鄭志龍出生於臺北縣(今新北市),16歲代表臺灣地區參加亞洲青年男籃賽,19歲入選中國臺北(成人)隊,成爲當時最年輕的籃球運動員。他彈跳性好,協調性好,進攻走位利落,外圍投射穩定,被球迷譽爲“泥鰍龍”“籃球博士”“臺灣喬丹”。

1998年,臺灣中職籃解散。上海東方大鯊魚隊教練李秋平慧眼識賢引進鄭志龍,與姚明成爲隊友,成爲大陸引進的第一位臺灣球員。

2000年,鄭志龍助力上海大鯊魚隊奪得當年CBA亞軍。他在季末被選爲明星隊成員,並獲頒“體育道德風尚獎”。鄭志龍告訴我,他對上海有特殊情感。他的籃球生涯因爲李秋平的慧眼才上了新臺階,纔有了從球員到教練的角色轉換,才能讓他進入亞洲籃壇最高層次聯盟,這是他過去無法想象的。

2001年,鄭志龍從籃球場上“退休”回到臺灣,後由親民黨推薦參選臺北縣的民意代表,併成功當選。爲了推動臺灣籃球的進步與發展,他與體育界的民意代表合力催生了臺灣“SEL(超級籃球聯賽)”。嘗過從政的滋味後,鄭志龍仍然選擇籃球。2007年,他到臺灣大雲豹接掌總教練。

李秋平告訴我,阿龍的球技在臺灣是“一哥”,在亞洲算頂尖水平。不僅如此,他與上海隊員間相處非常好,“這也是他離開上海後,我們還能保持聯繫、保持友情的原因。”

2014年,李秋平到臺北找鄭志龍,提出兩人搭檔去帶教青島隊,“從2014年到2018年,我們只有一年不在一起。後來我們一起去帶教新疆隊,之後他先回上海當了女籃主教練。這些年我們在一起,配合得非常好。阿龍會根據在臺灣的經驗,彌補大陸球隊的不足。”

去年,鄭志龍帶領上海女籃打進全國第三名,“現在從臺灣到大陸來打球的球員越來越多了,他們都看好這邊的發展前景。我希望這樣交流多一點。”

我問李秋平:“與臺灣比較,大陸在籃球方面有什麼短板?”李秋平說,臺灣基本功比較紮實,動作比較細膩,這是大陸球員比較欠缺的,“到國際上去打,我們的短板就會暴露無遺。阿龍的加盟,可以把臺灣球隊好的技術帶過來,這樣我們球隊的整體水平也會上一個新臺階。”

鄭志龍說,到大陸後的確開了眼界。臺灣地方小,很容易按照慣有思維和單一角度看問題,“經過磨鍊,使我明白每個地方的文化和習慣都不同,光有專業技術和知識還不夠。這幾年參加大陸的CBA,讓我學到了很多新東西。”

希望挑戰更高階比賽

鄭志龍加盟上海男籃,掀起了臺灣球員來大陸打球的熱潮,像“寶島野獸”林志傑、“MVP情人”顏行書等都來大陸CBA效力,臺灣球員加盟過CBA的有好幾十人。

說起兩岸間的籃球交流,李秋平說,現在兩岸球隊之間的交流是很多的,每年“海峽杯”就有來往。一些臺灣籍教練活躍在大陸籃壇,像山西隊、福建隊都請過臺籍教頭,“可能以後臺灣的優秀球員都會到大陸來。”

對於越來越多的臺灣球員來大陸CBA打球,鄭志龍認爲並非單純爲了錢。他說:“我不否認收入是考量之一,但不是全部。任何從業人員、尤其是運動員,都希望去挑戰更高階的比賽,能打亞洲盃,能打奧運,大陸CBA剛好提供了這樣的環境。”

對於自己的籃壇生涯,鄭志龍信心滿懷。他告訴我:“籃球豐富了我的人生,我要專注每一天。在籃球場不僅是工作,更是我瞭解大陸的‘窗口’。過去,我對大陸的認識只有書本上冰冷的介紹,通過籃球,我感受到了活生生的大陸,我希望兩岸的運動迷和球迷有更多的交流。

在鄭志龍看來,通過交流賦予了籃球更多的內涵,籃球也展現出了更高的價值,“上星期李秋平青少年籃球中心辦了青少年比賽,臺北隊也來了。臺北的小朋友大都是第一次到上海,以前他們只是從照片上和文宣上看到過上海。他們看到外灘後禁不住哇出聲,‘這就是大上海’。”

採訪即將結束時,李秋平向我傾訴了自己的心願:“我希望有一天台灣的SBL和大陸的CBA能夠結合起來。臺灣球隊水平不低,但是球隊太少,只有六七支。如果兩岸聯合起來,比賽一定更加精彩。現在交通很方便,臺北飛上海也就一兩個小時而已,希望我的願望能早日實現。”

(編輯:王閃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