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着普洱茶火熱的市場化,部分商販爆炒年份、惡炒野茶、濫炒包裝,使普洱茶市場出現了三個美麗的陷阱。面對普洱茶市場中美麗的陷阱,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味覺、嗅覺和眼光,相信好茶是自己品出來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你的。

隨着普洱茶火熱的市場化,部分商販爆炒年份、惡炒野茶、濫炒包裝,使普洱茶市場出現了三個美麗的陷阱。

陷阱之一:“普洱茶越陳越香,越陳越貴,收藏普洱能保值增值。”這種說法有意抽掉了三個基本條件。其一是所收藏的普洱必須品質優良並且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否則,垃圾存放一百年依然是垃圾。你若購進的是“垃圾茶”,不僅不會增值,相反可能會存之無益,棄之可惜,令你進退兩難。其二,普洱茶是供人喝的,若存放得當,它的感官品質和保健功效在某一定年限內確會提升,但到了一定年限後必然會降低。1963年在清理故宮中存放的清代貢品普洱茶時,專家們一致認爲其口感已淡而無味,結果只好打散了與新茶拼配後再銷售。其三,在存放的過程中可能會黴變,會吸附異味或受病蟲危害。由此可見收藏普洱與任何投資一樣都有風險。

陷阱之二:“我這是野生茶,所以價格高。”這種宣傳是抓住了現代都市人崇尚純天然、崇尚原生態食品的心理特點來誤導消費者。且不論“王婆”所賣的是否真正的野生茶,這裏要強調指出的是,即使是以被破壞已經極稀少的野生古茶爲代價,生產出來的野生普洱茶其品質也未必好,因爲真正的野生茶味極苦澀。

陷阱之三:用可以以假亂真的包裝來仿冒“號級茶”、“印級茶”以及當前著名廠家的產品。當前普洱茶市場上可以說是古今包裝大展銷,同慶號、同昌號、可以興紅印、蘭印、綠印、大益、老同志……你要什麼就有什麼。有一些茶書配有十分精美的圖片並詳細地描述老茶包裝的特徵,試圖教讀者怎麼去鑑別“號級茶”和“印級茶”,其實這些描述比造假技術至少落後了幾十年,如果誰真的去按圖素驥,那只有上當受騙的份。現代普洱茶創始人之一鄒炳良先生在2006年8月接受採訪時,他講得最多的是“老同志”被仿冒的苦惱,在採訪勐海茶廠總經理張仕新和常務副總李文華時,他們也因爲被大量“李鬼”困擾而義憤填膺。

普洱茶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包裝是一個美麗的陷阱,我們在選購鑑別普洱茶時應當頭腦清醒,堅持“六不原則”:

不爲商家故事所誤導。

不爲野茶必優所誘惑。

不爲包裝字號所動心。

不以年份長短定價錢。

不以生餅熟餅定優劣。

不以價格貴賤論好壞。

不能片面追求年限

如果要判斷普洱茶的優劣,年限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但又不能片面地認爲年限越長茶葉就越好。目前普洱茶市場上大量出現的十幾年或者20年的普洱茶大多是假的,因爲普洱茶熱是近些年的事,多年前的存貨並不多,所以只追求年限就容易上當受騙。

看清原料和產地

普洱茶的原料遠比年限更重要,講究普洱茶的質量,就必須要考察茶葉的來源和產地。最好的普洱茶原料應該是在自然狀態下生長的,沒有噴灑過農藥的大樹茶,這種茶葉看上去比較粗糙,賣相也不見得多好,但卻是真正“綠色”的。在產地方面,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思茅、昆明、下關等地,因自古以來在普洱縣集散,因而得名。目前,西雙版納、思茅、昆明、下關的茶葉相對比較好,這與當地茶葉種植歷史和自然條件有關。

收藏保管很重要

在收藏保管方面,普洱茶對溫度和溼度的要求都比較高。普洱茶和其他綠茶、烏龍茶不同,不需要隔絕空氣,相反喜好通風乾燥的環境,所以可將普洱在陶瓷缸中存放,不要受陽光直射、保持一定的溫度溼度即可。長期置於潮溼的環境中是要發黴的。

面對普洱茶市場中美麗的陷阱,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味覺、嗅覺和眼光,相信好茶是自己品出來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能讓你心曠神怡、齒頰留香、滿口生津的茶一定是好茶,除此之外別無標準,當然,國際制定的衛生標準除外。普洱茶市的健康發展,很大程度上還得靠茶行業從業人員的維護與經營,有做好茶的自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