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买两三套房产“保壳”的事情我们是见怪不怪了,不过就在5月15日晚间,海马汽车宣布要卖近300套房产震惊了不少网友。

海马汽车狂卖400套房变现,网友直呼“干实业不如买房”

5月15日晚,*ST海马公告称:

“为优化和盘活存量资产,公司拟通过招标和/或委托中介机构按照市场价格在二手房交易市场挂出等方式公开出售位于海口市金盘工业开发区创业新村一区、二区及金盘工业区金盘大道旁的部分闲置房产。其中,住宅269套(总面积14,685.04平方米),商铺15套(总面积2,729.12平方米)。账面价值原值为30,899,943元,最终处置价格以成交价为准。”

一家做车的企业,竟然拿出来近三百套房源出售,着实让人惊讶,瞬间登上各大媒体头条。

其实这并不是海马汽车第一次卖房,早在4月22日,海马汽车也以同样的原由公布出售位于上海的36套房产和海口的81套房产。

这两次的售卖,海马汽车总计将卖出284+36+81=401套房产!

企业“囤房”已成常态

海马汽车狂卖400套房变现,网友直呼“干实业不如买房”

海马汽车狂卖400套房的报道一出,“企业炒房”的舆论也是自然而然的涌现,有网友直怼:“你是造车的还是炒房的?”直至今日,以公司名义购房、上市公司持有房产乃至住宅,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已不鲜见。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26日, A股中3582家上市公司,其中有1656家投资房产,占比46.23%,市值达到9904.66亿。截至2018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中持有投资性房地产行业前三分别是:房地产4375.78亿元,其次是商业贸易1508.79亿元,建筑装饰持有金额866.88亿元排在第三。

审计署2018年发出的公告显示,多家企业仍有大量房产闲置、存在未能按要求退出房地产业务的问题。至审计时,东方电气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均未能按要求退出房地产业务等工作。

房地产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好的避险资产,甚至有人称“中国楼市泡沫”是“钢泡沫”。

在大家高喊:“明天房价就会变成葱价了”喊了这么久的时候,就在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组4月房价数据显示:在70个大中城市中,67城新房价格环比上涨,1个城市持平,下跌的仅有赣州和韶关两个城市。也就是在70个大中城市中96%的城市房价都在上涨。

海马汽车狂卖400套房变现,网友直呼“干实业不如买房”

正是因为房地产相对稳定的增值性,所以多数的企业会选择投资、储备房产资产。甚至有一些上市公司房产的盈利已经超过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

上市公司卖房,难道是房市衰落?

海马汽车狂卖400套房变现,网友直呼“干实业不如买房”

在去年年底,A股上市公司纷纷开启卖房之路,数据显示第四季度已经有19家公司发布售卖公告,可能单从19家这个数值觉得不多,但是在前三个季度总共才23家,这个数字的占比已经很高了。就连不差钱的券商都开始卖房,现在海马汽车又一口气卖401套房产,人们难免会觉得是不是房价要下跌,上市公司才会要卖房?

事实上,上市公司卖房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财务报表”保住生存,有的公司几套房子就能扭亏为盈。比如浙江世宝,前三个季度亏损高达539.5万,出售房产后,净利润达到886万。*ST新梅亏损710.1万,出售房产后,净利润3500万。

这一次的海马汽车卖房,也是因为海马汽车在2017年度、2018年度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变成了“*ST海马”。所以现在公司面临困难,出售这些房产用于尽快消除退市风险,也是一种高效合理的办法。

海马汽车狂卖400套房变现,网友直呼“干实业不如买房”

至于房价会不会下跌,显然没有太大的关联。

从近期数据情况来看,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14日,2019年内抢地过百亿的房企多达29家,在2018年同期只有24家企业,2017年同期只有18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3803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2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7256亿元,增长17.3%,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2.5%。

海马汽车狂卖400套房变现,网友直呼“干实业不如买房”

数据表明,不但房地产市场没有走下坡路,反而近期房企在疯狂拿地开发,正是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的盈利空间还是存在的。

根据政府楼市调控政策来看,调控的方向是“既控涨,也防跌”,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稳”。未来房价不会快速大幅上涨,也不可能会快速下跌。楼市是拉动经济的重要一环,不管上市公司卖不卖房,都不会改变其主基调,房价要维稳。

2019年就是继续调控,跌幅可能也不会大。因为目前楼市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对比去年10月份的融资困境来说,已经放松许多,许家印都重回首富之位了。其次今年土地拍卖的成绩也并没有衰减,部分城市明显“回暖”。

国家正在建立长效合理的机制,上市公司这种前期存房,遇事卖房补亏损,显然不会长远。而对于目前调控环境下的刚需购房者来说,该不该买房不应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市场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更应该综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决定。对此你们怎么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