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深深地叫着夏天……”

羅大佑這首《童年》,把夏天聽到的知了(蟬)的叫聲,唱得綿長又綿長。聽着這綿長童謠的我們,到夏末秋初,卻領略到了——“綠幽幽的竹林上,知了輕輕地爬出,來一場金蟬脫殼”。

呵呵呵,也就在這金蟬脫殼的剎那光陰,抓竹蟬,喫竹蟬,輪番上演啦。

油炸竹蟬,香香脆脆

抓竹蟬,我沒趕上。但很有口福,初秋時分,到“中國竹子之鄉”廣寧,穿竹海,覽竹韻,趕上了喫竹蟬,是在離廣寧羅鍋口村不遠的食店喫到的。

一碟油炸竹蟬,手指般大小,色澤淡黃淡褐色,幾根蔥段散落碟中,黃綠相間,賣相也還好看,估計是油炸把水分和脂肪都去掉了,顯得個兒挺骨感的。夾起一隻,輕盈盈的,入口,一咬,香香脆脆,似乎都能聽到脆脆的聲響。快速喫了三隻,滿嘴留香。

竹蟬

一邊喫,一邊嘮叨抓竹蟬的往事。印象中,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我們這些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都很喜歡去“抓蟬”。先在一根竹子的頂頭,套一條彎成簸箕形狀的竹片,再去屋檐下撩些蜘蛛網,然後利用蜘蛛網的粘性,去“吸”池塘邊河堤上那些高高在樹上歡叫着的蟬。

我的記憶裏,抓蟬只是玩。但廣寧人的記憶裏,到竹林抓竹蟬,卻是尋找美味的歡樂之路。

竹蟬

竹蟬,是從竹叢下邊的泥土中鑽出來的,一般在晚上出土,估計竹蟬特喜歡“秋月無邊,涼風有信”的時光吧。老家在廣寧的林老師說,每當初秋晚上,大人小孩,揹着蚊香盒(爲防蚊子叮咬),拿着手電筒,深入竹林深處。當初出土的竹蟬,爬上竹枝,正在慢慢“脫殼”,此時竹蟬身體和翅膀還很軟,要在竹枝處停留相當一段時間才能飛走。擅長爲食的廣寧人,就快速地把剛脫殼的竹蟬捕捉到手,然後,炮製成油炸竹蟬。

抓竹蟬,喫竹蟬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半個多月。但秋天,因爲有了這道油炸竹蟬,卻讓人有了香香脆脆的回味。

竹蟬

筍蟲,奶油般的蛋白質綿綿香香

不僅趕上了喫竹蟬,還趕上了喫筍蟲。

筍蟲,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竹筍裏的蟲子,其實是象鼻蟲在竹筍上蛀洞產的幼蟲。當啃喫竹筍的筍蟲從米粒大小長到手指頭般粗大,發育成熟後便把藏身的筍尾咬斷,並隨筍尾落地。一般有蟲的竹筍並不是很多,常常一條筍裏只有一條筍蟲。夜晚抓竹蟬,白天抓筍蟲,廣寧人的生活很富有個性。

這種長在竹筍裏的蟲子,長啥模樣?來來來,先看看端上來的這一小砂鍋燜竹蟲!

隔着點距離看,筍蟲的外表,有點白,有點金黃,簡單的配料就是碧綠的蔥段,筍蟲看起來還有些萌。但近前一看,黑頭,白胖。如果是個女子,看得估計腸胃有些翻滾。我呢,倒是不那麼懼怕。

其實我的膽子並不大,但是爲了嘗美食,膽子卻變得又大又堅定。早前喫禾蟲,禾蟲蒸出來是像蒸蛋一樣的,倒是沒什麼可怕的,但是我去觀看禾蟲做的過程,那禾蟲真是長得奇醜無比,無數只腳,像蜈蚣,看得直反胃,但端上來照喫不誤。禾蟲那麼醜,都喫過了,哪還會怕長得還不算醜的筍蟲呢?

筍蟲的味道,似肉似筍,脆嫩鮮美,又因爲燜的筍蟲,肚子裏的蛋白質會凝固,變得跟奶油一般綿綿香香的。據說,在廣寧,料理筍蟲的方法花樣百出,有悶煮的、油炸的、爆炒的、煎焗的、椒鹽的等。個人覺得,估計油炸的會更美味些。畢竟燜筍蟲清炒筍蟲,筍蟲肚子裏還保留着很多奶油一般的蛋白質,喫多了,會有些發膩。如果油炸後,把筍蟲肚子裏奶油一般的蛋白質炸香了,口感一定棒棒香!呵呵呵,留待下次有機會再喫去。

因爲長在竹筍裏,看起來有點像蛆,廣寧人把筍蟲稱之爲“筍蛆”。“筍蛆”,這個名字更土氣,估計女人家要喫的話,更要些勇氣喲!據說,當地有些人還喜歡生喫筍蟲:將蟲子的頭給掐掉,直接入口,味道和蜂蛹差不多,有點甜,卻比蜂蛹多了一股竹子的清香。這種生喫,我就只能佩服啦!

當然,每一種美食,必然與人發生着很多的故事與回憶。林老師說,筍蟲長大,就是竹象鼻蟲,是一種危害竹林的害蟲。上世紀70年代,當時廣寧縣政府曾出臺過鼓勵抓竹象鼻蟲的措施:通過廢品收購站收購竹象鼻蟲的鼻子!當時林老師和小夥伴們,常常穿梭在忽明忽暗的青竹林裏抓竹象,抓到後,把竹象的鼻子扯掉,拿到廢品收購站,5個竹象的鼻子可以換回一分錢。這樣,既可貼補家用,還可把竹象的身子烤來喫,慰藉了貪喫的嘴巴,一舉兩得,着實難忘。

竹林雞,野生放養,香氣絕佳

每年夏末秋初,是廣寧竹蟲最肥美、竹筍最鮮甜的時節。當然啦,除了竹蟬、竹蟲,自然還有竹林雞、釀竹筍、酸筍悶田螺、竹筍炒石螺、竹筒飯等林林總總與竹子相關的美味。美味太多,就選擇講講竹林雞吧。

竹林雞,顧名思義,就是在竹林里長大的一種雞。

竹林雞

走在廣寧的任何一片或一叢竹林裏,總會看到黃褐色或身帶白色斑點的雞羣們,三三兩兩,或閒坐竹枝,或飛來飛去,或低頭逐食。這種竹林雞,在竹林裏專喫竹子裏的蟲子、草籽、綠色植物葉片。天天野生放養在竹林裏的竹林雞,和一般的雞比起來,個頭要小些,但體形緊湊,羽毛光亮,像個健壯的運動員似的。

竹林雞。 攝影: 歐陽良安

一大盆竹林雞,端上桌,香氣四溢。入口一喫,肉質細嫩,香醇無比。據說,廣寧竹林雞烹製時用的是茶油,難怪雞的風味,香得那麼絕佳。

或許,這竹林雞更大衆一些,小小碟的竹蟬、筍蟲還沒喫完,但大大盆的竹林雞,已經一掃而光啦!

一頓美味,有奇特的竹蟬筍蟲,有燙帖大衆心理的竹林雞,真是喫得舒服又滿足!

竹筍。攝影: 歐陽良安

【欄目介紹】e家君推出一個新欄目:《作家眼中的美食》。山珍海味,街邊小喫,只要自己喜歡,都是美味佳餚。尋美食,悟生活,兩不辜負!

【作家簡介】

潘小嫺,作家,現已出版《雲山花事經眼錄》四部、《美人香裏說宋詞》、《村上春樹的三張面孔》、《閒敲棋子落燈花》、《最美的遊戲》、《鋼琴美韻》、《建築家陳伯齊》、《會飛的蒲公英》等作品。

【圖文記者 潘小嫺】

(除署名外)

【編輯 橙子魚】

來源:微社區e家通文化車陂(微信號:xxsbejtc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