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廷入關後的10個皇帝中,數康熙皇帝的后妃最多,先後有4個皇后、3個皇貴妃、1個貴妃,11個妃子,8個嬪,10個貴人,8個常在,10個答應;此外還有一大羣難以確定的沒有名位的後宮佳麗。您看看,光皇后就有四個。

  1、康熙皇帝和他的第一個皇后赫舍里氏的關係之謎

  康熙皇帝的第一個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是索尼的孫女--索尼的長子內大臣噶布喇的女兒,也就是索尼的三兒子索額圖的侄女。《康熙王朝》中說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是索額圖的女兒,這是錯誤的。

  不過,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大清王朝曾經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皇帝一定要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選擇皇后。怎麼這回改了呢?

  話還要從順治皇帝去世之後的局面說起。

  1661年2月5日(陰曆正月初七),順治皇帝突然去世,年僅8歲的皇三子玄燁即位,是爲康熙皇帝。按照大清王朝的傳統,皇帝年幼的時候,國家的政務應該由一兩位宗室的親王攝政,但由於順治皇帝在位初年睿親王多爾袞擅權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的前車之鑑,順治皇帝和孝莊皇太后決定不依舊制,而是改由異姓大臣來共同輔政,於是確立了四輔臣制。

  這樣,在同多爾袞鬥爭中有功的重臣元老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成爲輔政大臣,其中索尼爲首輔大臣。四大臣共同輔佐幼主,最初相安無事。然而隨着四輔政大臣內部勢力的變化,本來位居末位的鰲拜的勢力日益擴大。鰲拜這個人太專橫,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輔政大臣放在眼裏。

  眼看鰲拜權傾朝野,孝莊太皇太后爲達到遏制鰲拜的目的,轉而籠絡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兩朝均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選擇皇后的傳統,冊立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爲皇后。於是,就有了1665年10月22日(康熙四年九月初八),11歲的康熙皇帝和12歲的赫舍里氏皇后遵照孝莊太皇太后懿旨舉行大婚典禮的這件事。很快,1669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就在赫舍里氏家族的協助之下除掉了權臣鰲拜!因此我們說,康熙皇帝迎娶赫舍里氏皇后,完全是一場政治婚姻。

  那麼既然這是一樁政治婚姻,康熙皇帝與他的第一個皇后--赫舍里氏的關係如何呢?

  應該說,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關係還是非常穩定的。換句話來說,在康熙皇帝的衆多的後宮佳麗之中,康熙皇帝本人還是更喜歡他的第一個皇后--赫舍里氏。這又是爲了什麼呢?

  第一,兩個人是"發小"。

  他們是從小的玩伴,可謂是青梅竹馬、總角之交,情投意合。"繞牀弄青梅"、"羞顏尚不開",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竇初開的赫舍里氏皇后這對小夫妻婚後恩愛甜蜜,生活非常和諧,彼此感情頗深。因此,他們是一對幸福的夫妻。

  第二,兩個人屬於"患難夫妻"。

  他們共同度過了鰲拜專權的日日夜夜。在他們共同生活的歲月裏,赫舍里氏以自己"宮闈式化、淑德彰聞"的得力輔佐,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得康熙皇帝無後顧之憂,能夠集中精力料理國政,爲日後建立康、雍、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赫舍里氏皇后不愧爲康熙皇帝的賢內助。

  第三,兩個人屬於政治婚姻。

  既然是政治婚姻,就容不得少年康熙皇帝對赫舍里氏不好。這裏的政治婚姻,是說他們的結合是孝莊太皇太后刻意安排的,其背後的目的是愛新覺羅家族要藉助於赫舍里氏家族的手除掉權臣鰲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