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洈水工地”锻造了我

文 / 陈继芳

洈河像一条凶恶的大莽,蜿蜒在200里山谷里。每到发水季节,洪水泛滥,冲毁良田,淹没村庄,墙倒屋塌,颗粒无收。下游百姓饱受无家可归之苦。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多万松滋和公安两县民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强忍饥饿,手挖、车推、肩扛,以战天斗地的主人翁精神,以变水患为水利的坚强信念,大干苦干,建设“洈水大坝”。

“围堰”“截流”,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接近大坝合拢。为了集中指挥在大坝工地搭建了一个很大的油布工棚,成立了大坝合拢指挥部,由松滋县财经县长贡福珍同志任指挥长。1959年3月,我从刘家场区的青坪乡调洈水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工棚内一头是大坝合拢指挥部办公室,一头是工地广播站。两个单位日夜有人值守,做到了万无一失。办公室有荆州水利局副局长余集伍、松滋水利局长郑明义和贡福珍县长三个轮流值班。办公室工作人员由水利局抽调的吴发茂、向光文和教委抽调的张祖德和刘云柏等值班。

我们广播站只有两个同志,一个是从南海广播站抽调来的刘友发,他负责机务工作。他比我年长,识字不多。我从刘家场区调过来任编辑和广播员,24小时开广播,我们只能两位同志每人每天轮休两个小时。

吃在工地、睡在工棚。我还得经常到工地采访组织稿件,一个本子一支笔、一张行军床是我每天休息两小时的地方,又是我广播的工作间。炊事员送饭到工棚,每人一瓶开水(5斤水)管吃喝用。冬天,到每晚洗脸时总是只能把毛巾打湿。办公桌旁一个一米见方的空间,就是我每天洗漱的地方。

在那极其困难的年代,粮油缺乏票证供应,我们每人每月口粮指标是23斤。工地下力的人是每月35斤,这还不够,以大队(连部)为单位总是副食瓜、菜代。指挥长渣远澄同志分管这项工作。为了保证工期,完成土方任务,总是不断的送来萝卜、白菜、瓜菜代,还有红苕剁成苕米与米合在一起蒸成苕米饭特别好吃。

1959年12月28日,我24岁的生日。指挥部在八宝团开现场会,渣书记通知我去参加,推广他们的“苕米双蒸饭”特别好吃又饱肚子,他们还把萝卜剁碎和一点面粉,做成鱼形状的一盘8个鱼,大家吃得都很可口,很开心!第二天我到工地采访,见到大家干得很带劲,在大雪纷飞的堤上团长周策海拉坡脱下棉袄,像这样的会还要检查床前、床后生活卫生,勤洗衣晾晒,只有生活后勤和政治思想工作抓好了,他们的土方任务才完成得最好。后来全地上推广了八宝团的“苕米双蒸饭”。

作为一名战地通讯员,我还记得工地上的一些标语和口号:

根治洈水喜盈盈,十里工地传歌声,幸福人唱幸福歌,歌唱治洈大工程。

共产党爱人民,党和人民心连心,领导我们修水库,建成一座聚宝盆。

洈河洪水如大莽,发水季节逞凶狂,稻棉无收家园毁,百姓困苦泪汪汪。

水利工地战旗红,十万雄师建奇功,昔日大禹治大水,今日群英博苍龙。

这些标语,就是洈水大坝建设的精神和力量!

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工作起来团结友爱,不分彼此,还是很愉快。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张祖德、刘云柏要下西斋团检查工作,我提出来请他们到“铁姑娘队”看看,他们回来时带了一篇2000字的通讯,题目是“铁姑娘队大干特干工效超过男同胞”。我一字未改的播了一遍又一遍。还有一次,向光文到老城团检查工程质量,回来时给我带回一个打硪十要十不要的“打硪号子”,后来全工地广为传唱。

1960年2月2日,大坝筑到59.2米高程,宣布大坝成功合拢。接着,召开了洈水水库大坝成功合拢庆功大会。

庆功大会十分隆重,中央水利部送来贺电,湖北省水利厅、湖南省水利厅也送来贺电和祝福,荆州水利局长也到了现场。

为了更加一把劲,以利再战,在各级团营连干部中选出了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领导干部50多人的先进工作者。同志们在大会上庄严宣誓,做到水涨坝高,万无一失,保质保量在春汛到来之前把十里大坝建设到90米脱险高程!

大坝合拢成功,从此洈河分成了两段,随即要抢筑大坝拢口,调八宝大同、洈水三个团的精装劳力,共一万多人,日夜进土填筑,由西斋、街河市、老城团和公安民工顶夜班,做到水涨坝高,确保万无一失。大坝进土用人力手推车,推土筑坝,人力拉坡。

工棚内不到两个月的工作和生活,成了我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黄金记忆”和“黄金资本”……胜读十年书。因为一想到它,在我面前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困苦和艰辛,让我变得更坚定。大家说我是久日的闺秀变成新时代的英雄,我学会了坚守和奋进。

特殊年代里每日5斤水的经历,让我至今再没有用干净水冲厕所,并把这个意识传给后代。在北京刚满五岁的孙子胡书豪把洗脸水倒进大盆准备循环使用时,他说这叫“节约能源”。

比如说,在全民健身运动中,2008年为了迎接奥运圣火到松滋,我在白云广场只有两天时间,不分昼夜教会了100人的腰鼓队,我全心全意,义不容辞的传承文明。总想把北京学的东西都传授给大家,为此,松滋电视台多次在我家采访,《荆州日报》、省委《党员生活》杂志、《当年老年》杂志,登载我学习、奉献、服务社区的故事。

在市作协,我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写出了不少的散文和诗词,得到了《松滋老年》《松滋诗词》《老干部工作》《松滋杂文》的刊用。

2012年6月,我已经76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我更加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坚持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在两次骨折大手术以后,还是坚持锻炼,把这种理念传给周围的老同志,使大家都生活的开心、愉快。只到2017年我82岁还坚持每天跳广场舞,在去年年底我再次病倒,我才放弃了锻炼,现在靠拐杖走路。今年端午节我用歌声和诗词来歌颂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富民强的幸福中国,精准扶贫全民奔小康的壮丽篇章。

只要我没病倒,我还要继续干,宣传正能量,把清白留在人间,做到《党员生活》杂志对我评价的“生命不息 追求不止”。

后记:

参与洈水大坝建设这两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特别是两个月的工棚生活,让我从心底认识了“人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过去有人说:人穷,人穷志不短,穷者思变。洈水工作苦,艰难,我把这两者抛在脑后,奋起直追,在奋进中收获快乐,在成功中收获幸福!

回头看,这多年不是吗?一句话:“洈水工作成就了我。”

在美国杜克大学毕业的小孙子胡书豪在他到国务院上班前,抽了四天时间和他妈妈陈诗回来看我。孙子提议:到洈水看看奶奶60年前工作的地方。

我们全家四代一行8人到了洈水大坝,孙子问我当年的合拢指挥部在哪里?我指着北干渠的远方,对孙子说:“这里是大坝最后取土和修渠的地方,早已不见当年的模样。但我知道:它深情的藏存在干渠下流的水中央!”到了洈水,我高兴极了,和孩子们一起我真幸福,我是世上最幸福的老人。

但是,和我一起在工棚中工作的同事、战友,除了我一个,已都不在人世了,我怀念他们。算起来,吴发茂同志是去年走的,算是最后一个离开。渣远澄书记在多年前就长眠在洈水大坝旁。不久的将来我也要去马克思那里和他们会面。今天以后,我还不知道今后有没有可能再来洈水。

(作者系松滋市退休干部。)

文章来源:乐乡树人

热点新闻

HOT NEWS

觉得有用,请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