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地球發展到今天,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有人認爲,地球現在的模樣是不斷髮大水的結果,洪水上上下下地衝刷,海平面漲起又落下,長年累月,就有了丘陵和低谷。這種由水造就地貌的說法,被後來人稱爲“水成論”。

當然了,也有人不同意,認爲地貌的形成跟洪水無關,而是火山爆發和地震造成的,這種說法被稱爲“火成論”。俗話說水火不相容,這兩派的科學家爲此無休止地爭論了很多年。

那到底誰說的對呢?

18世紀中期,英國地質學家詹姆斯•赫頓在觀察農田的時候,發現洪水不斷沖刷的結果,是把大石頭粉碎成小砂礫,然後一層一層堆積起來。假如地球真的是被洪水沖刷成今天的樣子,恐怕要比現在光滑得多。所以,一定有另一種力量讓地表變得崎嶇不平,最終形成高山和丘陵。照這麼看,“火成論”更有可能。

赫頓的研究激發了人們對地質學的興趣,到了19世紀初,素來以“gentleman”著稱的英國紳士們發展出了一種特殊愛好:上山下海找礦石,一到週末就去挖礦,就跟今天打高爾夫球一樣。在貴族們的努力下,人們對地球的形成過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時候,關於地球如何形成的問題,也從“水成論”和“火成論”之爭,變成了“災變”還是“均變”的爭論。

什麼意思呢?

“災變”是說,地球經歷過無數巨大的災害,每一次都會徹底改變地球的面貌。相反,“均變”的觀點認爲,地球的變化非常緩慢,不存在突然而又劇烈的變化。

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就是“均變”理論的支持者,1830年,他把自己的觀點寫成了一本書,叫《地質學原理》,這本書不僅觀點詳實,而且妙趣橫生,很快就收穫了一大批信徒。在達爾文環遊世界研究他的進化論的時候,就隨身攜帶了這本書,可見它的影響力。

萊爾的這本書除了系統性地介紹了地球樣貌的變遷,還建立了一套新的地質學紀年法。我們現在所說的寒武紀、白堊紀、侏羅紀這些名詞,都是萊爾創造出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