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本叫《紅雜誌》的通俗讀物創辦,次年另一部名爲《偵探世界》的雜誌問世,兩本刊物在1923年的1月和6月開始連載平江不肖生的兩部武俠代表作《江湖奇俠傳》和《近代俠義英雄傳》。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氏,生於1890年。在1907年和1912年兩度赴日浪遊,曾入日本東京中央大學。1918年出版了《留東外史》一書(當然不是武俠啦)。《江湖奇俠傳》當時候影響非常廣,28年被改拍成影片《火燒紅蓮寺》,轟動一時。全書160回,前106回是平江不肖生寫的,後若干回由趙苕狂以“走肖生”的名字續完(趙也是小說家)。《江湖奇俠傳》以湖南平江、瀏陽的農民爭奪交界地引起械鬥爲線索,帶出崑崙派、崆峒派的劍俠爭雄。裏面的武技,由棍棒拳術發揮到呼風喚雨、吞吐飛劍,幻想十分豐富。《近代俠義英雄傳》雖然沒有前者出名,但是內容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了接觸過。這部書寫的是京城大刀王五和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的情誼,以及霍元甲憑藉中華武術爲國爭光的事蹟。

同一時期, 武俠小說上還有趙煥亭的《奇俠精忠傳》、姚民哀的《山東響馬傳》等。前者繼承了講史傳統並且加以發揮。描摹世態人性入情入理,當時便與不肖生“南向北趙”並舉。後者取材於當時轟動全國的山東臨城劫車案,時效性強。

《江湖奇俠傳》連載後不久,顧明道的《荒江女俠》繼之而出。顧明道從小殘廢,早期寫作言情小說,因此《荒江女俠》將俠情兩相結合,開了言情武俠小說的先河。《荒江女俠》寫方玉琴爲父報仇,學成劍術,在尋找仇人的過程中遇見同門師兄嶽劍秋,相攜鋤奸的故事。顧明道在設計“武”的打鬥場面和技巧套路的時候常常力不從心,就在出生入死的場景之間多安插情意纏綿的細節,加以彌補。

武俠在這一時期除了與“情”結合之外,還在與其他諸多因素結合,有了多方面的發展。與歷史結合出現了文公直的歷史武俠小說。所用歷史只是背景,在其中虛構俠客們的活動。代表作是“碧血丹心”系列:《碧血丹心大俠傳》、《碧血丹心於公傳》、《碧血丹心平蕃傳》等。三書以明朝于謙的事蹟爲背景來寫爲國盡忠的俠客。

與江湖幫會祕史結合,有了姚民哀的黨會武俠小說。因爲作者本人蔘加過清末的幫會,因此寫於1929到1930的《四海羣龍記》(幫會復仇故事)和寫於1930到1931的《箬帽山王》(“四海羣龍”中的“一龍”如何組黨),不論是交待內幕,還是敘述行規黑話,都很到位。很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並且由《四海羣龍記》引出《箬帽山王》這種“連環式”形式,是後來長套的武俠小說慣用的結構。

1932年,還珠樓主橫空出世了。《蜀山劍俠傳》在天津的《天風報》上連載,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十分出色,但是一集一集寫下去,到1949年,出到了55集。還珠樓主,原名李善基,後名李壽民。幼年有“神童”之稱,從小熟習武術氣功,三上峨嵋,四登青城,成人後做過幕僚和家庭教師。歷經坎坷,始寫武俠。《蜀山劍俠傳》是一個超現實的世界,由人間社會、神話幻想、自然勝景、哲理詩情交織而成。表面的故事是正道的劍仙和同邪惡的怪魔之間的鬥爭。劍仙和怪魔都要逃脫“道家四九天劫”,即每四百九十年一次的劫難。不同的是,劍仙以行善來避劫,而怪魔用行惡來逃難。兩方面寓示了一種共同的形而上意義:人對自身命運的不懈抗爭。書中“關於自然現象者,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役之走,人可化爲獸,天可隱滅無蹤,陸可沉落無形;關於故事的境界者,天外還有天,地底還有地,水下還有湖沼;關於生命的看法,靈魂可以離體,身外可以化身,借屍可以復活,自殺可以逃命,修煉可以長生,仙家卻有死結;關於生活方面,不食可以無飢,不衣可以無寒,行路可縮萬里成尺寸,談笑可由地室送天庭;關於戰鬥方面者,風霜水雪冰,日月星雲氣,金木水火土,雷電光聲磁……”(徐國楨《還珠樓主論》1949)。想象天馬行空。還珠樓主的小說還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舉凡道、釋、儒,經史子集,醫卜星象,天文地理,詩詞書畫,風俗民情,無不與武俠融會貫通。影響深遠,直至當代港臺新武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