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羅瀅是一名彝族女教師。小時候,羅瀅家裏條件艱苦,讀書得到10公里外的小學,1998年,她考上阿壩師專,終於有機會跳出大山,但羅瀅深知山裏孩子上學不容易,2003年,畢業沒多久的她放棄了城裏的工作回到家鄉西昌,把自己家建成學校,用結婚彩禮裝修教室,貸款給學校通電,親手辦出一所數一數二的農村小學。

羅瀅至今還記得當年回到家鄉時的一幕,很多孩子因爲學校太遠沒有書讀,孩子們拉着羅瀅的手說:“羅老師,如果你可以在這裏教書,哪怕在家裏讀書我們也願意”。

羅瀅當時就心軟了,她就索性把自己的家擴建成了這個大山裏的金新小學。“我沒有錢一下子把學校做好,但是我可以一塊磚一塊磚的攢,一間教室一間教室的蓋,我們的學校就是在大家的幫助下一點點建起來的。” 學校裏的水泥教學樓是北京一家企業捐贈的;教師宿舍是羅瀅用結婚時的彩禮裝修的;食堂、學生宿舍也是這麼多年一點一點修出來的。

儘管村裏有了學校,但由於山村偏遠,交通也成了棘手問題。平時村裏不通車,老師進出學校需要乘班車然後走半小時的山路。2003-2016年,13年的時間裏每次遇到漲水沖毀公路,羅校長和其他老師都要背孩子過河,直到2016年村裏修好了橋,這纔沒有背孩子。

教室和交通的問題,羅瀅和都盡力去解決,在給孩子設置的課程上,她也一點兒都不馬虎。體育課上,孩子們正在學摔跤。她還專門開設一門國學課,教孩子如何對待父母和同學,羅瀅的願望就是把金新小學辦成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小學。

除了日常的教學,羅瀅也注重素質教育,她和其他老師們還爲當地的孩子們開設了其他課程,在河邊教學的洗衣課就是其一。

在山上田野裏,羅瀅給孩子們開了一門種菜課。

每月一次的篝火晚會上,金新小學的張老師還會寫新歌,教大家唱歌跳舞。張老師原本是在北京六里橋酒吧駐唱的彝族歌手,聽說了羅瀅的故事,他奔赴萬里來到金新小學,後來成爲了羅瀅的丈夫。

金新小學不僅課程越來越齊全豐富,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以前,孩子們中午可能要餓着肚子上課或者嚼冰冷的蕎麥饃饃,現在,有了國家的營養餐,孩子們可以喫上熱騰騰的的米飯和新鮮蔬菜。

去年,羅瀅東拼西湊準備了45萬,爲村裏和學校拉上了電纜通電,結束了16年的點煤油燈上課的歷史。這裏走出去的孩子又把他們的弟弟妹妹送來,學校由建校之初的20人發展到現在的500餘人,宿舍牀位已經滿滿當當。

從2003年到2019年,羅瀅從20出頭的小姑娘變成了金新小學的校長,前不久入圍了“馬雲鄉村教師獎”,金新小學也越辦越好。每年還沒到畢業季,周邊的初中就會來挑人,“西昌市有73所農村小學,現在金新小學能排第一了。”羅瀅欣慰地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