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抗战时期中国最罕见的机枪,外形太奇葩,常被误认是狙击炮

图为刘易斯机枪

近日,有军迷对中国抗战时期使用过的四种机枪进行盘点,排名先后有麦德森轻机枪、哈奇开斯M1922机枪、马克沁机枪以及外形太奇葩的刘易斯机枪,这款枪还因为其独特的外形常被误认为是狙击炮,但是该枪却一战成名。这个排名榜令人振奋,因为这几种枪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排名第一的麦德森机枪,因为日本曾要求外国禁止出后,横加阻拦下,购买的3000挺麦德森机枪到达中国的寥寥无几。

二战中的中国,由于工业能力非常弱小,仅能生产一些简单的栓动结构枪械,像冲锋枪,自动武器基本上只能少量仿制。所以在整个二战期间,中国军队的轻机枪,主要是来自外国进口和缴获。而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几种不是很常见,在二战中被中国使用的轻机枪。

振奋!抗战时期中国最罕见的机枪,外形太奇葩,常被误认是狙击炮

图为正在拆解马克沁-托卡诺夫轻机枪的苏联士兵

最早的机枪,是由马克沁制造出来的,而在当时有很多自动枪械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1925年,苏联人推出了使用马克沁自动机构的马克沁-托卡诺夫M1925轻机枪。传统的马克沁机枪为了应付连续射击枪管过热的情况,总是在枪管外包一层水冷套。而为了减轻重量,托卡诺夫M1925取消了这一设计,采用了可以快速拆装的风冷枪管,大大减轻了重量。

该枪采用100或250发弹带(苏联机枪很多都采用帆布弹带而不是金属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比同时期的大部分机枪要好许多。但是13kg的质量让即使人高马大的苏联士兵也叫苦不迭,他们更喜欢使用更轻的DP-28轻机枪。后来为了发挥余热,苏联将生产的3500余挺该型枪卖至西班牙和中国,估计有1400挺左右进入中国。

振奋!抗战时期中国最罕见的机枪,外形太奇葩,常被误认是狙击炮

图为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

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是一战后,法国以哈奇开斯M1914机枪改进而来的。采用和92式重机枪类似的直弹板供弹,由于从侧面伸出一个长长的弹板,该枪的携带显得很不方便。而裸露在外的弹板可能会让弹药在战斗中变得肮脏,而引发射击故障。中国在1931年开始从法国进口该枪,而为了适应当时在中国普遍使用的7.92mm毛瑟步枪弹,出口到中国的M1922口径从原有的7.5mm改为了7.92mm。

麦德森轻机枪打过了一战和二战,到现在还在巴西军警手中服役。1098年,清朝就在广州等地仿进行了仿制,并以“轻机快炮”命名。抗战中,国民政府分两次从丹麦订购了三千余挺,用于补充需求,甚至一度计划仿制这种机枪,来替代更常用的ZB26,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而作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