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黄永光:贵州省第一个酿酒专业博士,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酿酒科技》编辑,在第六届中国酒博会上获评贵州酿酒大师。

黄永光(右一)教学生品鉴白酒

(记者 李远莉)2013年秋,正在无锡念博士的黄永光应邀返回贵州,为盘县(现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的村办酒企提供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指导、服务。

乘车疾驰数百公里,在盘县歇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到达岩博,在他记忆中,当时酒厂的生产场地是一个半露天的“窝棚”,斜倚在两所土墙房空隙之间。

那个秋天,成为岩博村酒厂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后来,岩博酒业成功聘请国酒大师季克良为公司技术总顾问,黄永光则担任酒业技术总工程师。常驻岩博的他,为岩博酒的品质、口感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山好酒早有美名

岩博村深处大山,森林覆盖率达80%,山泉水潺潺流淌,天然便是孕育美酒之地。

传承600年彝人酿酒技艺,岩博的酒,老早就有些名气。喝后不上头、不口渴,颇受欢迎。一些路过的云南人喝过,回去之后,还打电话来让再邮寄50斤过去。这也是村支书余留芬坚持办酒厂的底气所在。

岩博的酒企前身是私人家庭式小作坊,2001年为村集体所收购。余留芬介绍,最初酒厂不过10来个人打理,掌握酿酒核心技术的是原村主任肖直顺。生产、销售、宣传……大家常常身兼数职,也没有品牌意识。由于缺乏各方面专业人才,酒厂发展受限,产量、销量增长缓慢。

岩博酒业新建的现代化厂房

“最困难的时候,曾经连续8个月发不出工资。”余留芬说,全靠一股子韧劲熬过“寒冬”。2013年,酒厂吸引160余户村民投资入股,扩大生产规模。经过10多年的经营,产量逐渐从年产几十吨上升到200吨左右,员工也从十来个人增加到四五十人。

初到岩博,面对简陋的基础生产条件,黄永光却并不担心后续发展。一方面,有余留芬这样有魄力、有干劲的村干部带头干;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眼光有信心,“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一定要干出点样子,10年不行就20年”。

“清酱香”型白酒问世

企业往哪个方向走?首先得确定做什么类型产品。岩博原来的酒,属于小曲清香型,其他省份的经验表明,很难做成大品牌。基于对全国白酒市场的了解,黄永光又接连否定了生产酱香型、浓香型白酒的提议。

以酱香型白酒来说,茅台集团所在的贵州仁怀就是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的集聚地,仁怀地处低洼,海拔300多米,气温较高,有利于生产酱香型白酒。而岩博村海拔为1900多米,为典型的高山地区,不适合也不能跟风。关于浓香型,邻近的四川已有很多白酒品牌,竞争很大,同样“此路不通”。

目前,岩博酒业的产品有“小锅酒”“小酿酒”“人民小酒”等十余个品种

既要保留传统工艺,又要提升品质,具备差异化优势。经过谨慎考证和广泛讨论,岩博酒业开始研发在全国属于首创的“清酱香”型白酒。

2014年9月“清酱香”型白酒面世之后,以其清酱和谐、清新淡爽的口感,不上头、醒酒快的特点,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市场反馈非常好。

次年的第五届中国(贵州)酒类博览会上,岩博酒荣获“中国好民酒”评选大赛铜奖,并同时获得“最佳口碑”奖,2017年又在第七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美酒”网络评选中荣获金奖。

“人民小酒”带动销量大增

党的十九大期间,“人民小酒”的“网红”效应,带动岩博酒整体销量得到巨大提升。2017年最后2个月的销售额约为6800万元,全年销售额达到9600万元。岩博酒业的经销商更是由不足10个,到现在已增加到130多个,预计2018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亿元。

成绩如此,黄永光却“低调”地认为,这只是岩博酒业的起步之局,无论是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还是推广营销上,岩博酒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保持和提升酒的品质,将始终被放在第一位。

生产车间里,仍然保留沿用几百年前传承下来的木制蒸酒甄作为蒸酒工具

几年来,黄永光在工作中,为公司培养了六七名品酒师,严把酒品质量关。同时,还在岩博村建立了“科技小院”,将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与酒企生产紧密结合,打通“产学研”通道,为岩博酒业新品研发助力。

如今,岩博酒业独有的“清酱香”型白酒的生产,仍然沿用着几百年前传承下来的木制蒸酒甄作为工具。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为深山里的村民,带走穷困带来了富裕美满的生活。这正是余留芬领头创办岩博酒业的初衷。

作为岩博酒业引进的核心技术人才,黄永光还怀揣一个目标,将岩博酒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让大山深处的美酒,香遍中国,走向世界。

(来源:盘州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