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穷忙族:越穷越忙碌,越忙碌越穷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本揭示日本工薪阶层现状的书:《穷忙族》。

相信很多听众朋友,此时正在匆忙上班的路上,准备开始神经紧绷的一天;又或是刚刚加完班,靠在车窗上望着晚上八九点的城市夜景,身心都无比疲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总是让人喘不过气来,加班似乎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还记得你上一次按时下班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你有多久没和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地吃上一顿饭了吗?

估计是很久以前了,久到已经要记不清了。如今中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经济繁荣付出的代价,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牺牲个人时间,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英国《金融时报》是这样描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的:“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拼命工作,甚至自愿加班。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来自焦虑——对于失业的焦虑,对于生存压力的焦虑。”

是啊,最初我们排斥加班,恨不得一下班把所有工作都抛开。然而,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几年后,我们的心态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变,甚至会主动要求加班,因为我们身后有成千上万的求职者在追赶着,稍有个不慎,我们便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成为被公司抛弃的一员。

在年轻上班族聚集的北上广深,加班已经成了所有人生活的常态,不加班才是例外。如果你在凌晨两点钟去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闸北区或者是深圳的罗湖区,你会发现那里依然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因为所有人都在忙碌地加班。

那么,频繁的加班生活、整日的奔波劳累,有没有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层次呢?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忍受了多年“眼前的苟且”,也没有让我们实现“诗和远方”。我们仍然需要算计着工资过日子。房租、房贷、各项生活开支、孩子的教育经费、家里老人的医疗费,等等等等。在除开种种必不可少的花费之后,每个月的工资就见底了。久而久之,我们很无奈地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窘境当中——“越穷越忙着工作,越忙着工作却越穷。”

这种“越穷越忙”的生活状态,早在2006年便引起了日本民众的注意,日本NHK电视台因此拍摄了一部系列纪录片《穷忙族》。三年过后,经济学家门仓贵史通过《穷忙族》这本书,重新将这个概念带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

{!-- PGC_COLUMN --}

什么是“穷忙族”呢?简单来说,就是挥洒汗水拼命工作,然而生活却始终维持在最低生活标准线上的一群人。

我们在努力工作、在拼命地加班,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呢?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依旧没有任何起色,甚至越来越捉襟见肘了呢?

接下来,不如让我们一起跟随门仓贵史的脚步,去采访日本的穷忙族,去倾听这群人的快乐与忧愁,或许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2.不害怕太忙碌,只害怕没有忙碌的机会

让我们首先去采访一位59岁的打工者,Y先生。

日本千叶县的夜晚,总是格外的寂静,街边只有路灯散发着的光亮。穿过宽广的农田,有家小小的便利店,这就是Y先生工作的地方。

Y先生在这家便利店已经工作两年了,每天上着晚上23点到凌晨5点的夜班,每小时的工资是900日元,也就是55元人民币。

说起来,你一定想象不到,就在三年前,Y先生还是一所年营业额达到14亿日元的会社社长,拥有一辆一千万日元的高级进口跑车,而现在,他成了这个小便利店的小时工,怪不得他感慨说:“如果我只活到60岁就好了,但人生还要继续,还得接着活下去,实在是太痛苦了。”

到底是什么,让Y先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社长沦为小时工呢?原来,Y先生做的是商品批发的生意,在经济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他的公司前景还是很可观的,最初的客户群体是关东地区大约200家的零售店。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一些小零售店慢慢地被淘汰、被兼并,只剩下5家大规模的零售集团。这些零售巨头已经不需要再依赖批发商公司,于是Y先生公司的营业额急剧下降。最终,Y先生不得不亲手关闭了自己的公司,宣告破产。

回想起过往的风光,Y先生笑着对我们说:“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遗憾,想干的事情、该享受的生活差不多也都体验过了,那个时候就想着再也不要工作了。”

那为什么,在即将退休的时候,他还会在一家小便利店里工作呢?

Y先生苦笑道:“因为人生还要继续,还有十几二十年的活头,还得赚够维持一家人生活的收入,所以我又开始投简历找工作,投了20家简历,只找到了这份便利店小时工的工作。”

Y先生的状况代表了日本社会“下流阶层”的困境,在日本,尽管社会经济逐渐复苏,但很多人的生活并没有好转。不仅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甚至很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中老年人也因为生意破产、生病等意外,进入到了“穷忙族”的行列之中。他们拼命地工作,但是永远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其实,能够当一个“穷忙族”还算是好的,能忙碌起来,说明有钱拿,怕的是想忙碌也没有机会。如果不幸失业,就凭穷忙族们寥寥无几的存款,支撑不了多久就会马上陷入贫困,那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Y先生在破产后还要拼命找下一份工作。

说到这里,可能有听众朋友会问:日本难道没有针对穷人的福利制度吗?失业后,如果穷到实在吃不起饭、看不起病的程度,可以去申请援助补贴呀。

是的,日本政府确实有最低生活保障援助,但是咱们在讲《老后破产》时也提到过这个制度的缺陷,那就是这份援助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的,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家里没有任何可使用的收入财产;二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在从事相应的劳动。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您理解,我来举个近年来发生在日本的真实例子:有位老人的妻子病重需要住院,但家里没有任何的收入,连吃饭都保障不了。都到了这个地步了,但是老人仍然申请不了补贴援助,就因为他有一小笔钱的存款,那是老人留着给妻子买棺材用的。不把这个存款提出来用了,就申请不了补贴。把存款提出来用了,妻子过世后连一口棺材都给她买不起,于是,整件事情陷入了一种令人心酸的两难之境。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日本,只有一部分穷人接受了政府的补贴援助,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缘补贴,在失业之后只能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3.中年人的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失业

在日本各大城市的街头,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三四十岁的流浪汉,事实上,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大部分的流浪汉都曾是工薪一族,因为公司倒闭或者人事调整被迫转职,但却无人接收。

受年龄的限制,中老年劳动者如果突然失去目前的工作,再找下一份工作,多半待遇大不如前,成为了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穷忙族”。更有甚者,在四处找工作屡屡碰壁之后,有些人会沦落为街头的流浪汉。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老年“穷忙族”的状况,让我们走进O先生的生活去看一看。O先生今年55岁,原本是一位程序员,年收入高达800万日元。在公司业务好的时候,O先生住在中档公寓里,花钱大手大脚,每晚都要花掉一万日元来玩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没有存款,但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然而,这份快乐很快随着公司的裁员而中止。由于不是正式员工,O先生成了第一批被公司辞退的人。五年前,由于房租晚交了4个月,在某一天回家时,O先生发现公寓的锁被换掉了。由于没有存款,他再也租不起房子,于是他由一名年收入800万日元的程序员,转眼间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O先生说:“在锁被换掉后,我经常在涩谷这一带流浪,睡在大街上,吃着志愿者提供的食物,或者去区政府领取比砖头还硬的免费面包,但也常常吃不饱肚子。”

O先生为什么不重新再找一份工作呢?他也努力过,但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目前他正在做一份小时工,整日都在奔波,但月薪少得可怜,O先生说:“感觉我自己现在就是“穷忙族”的一员。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能做回程序员的工作。”

在和O先生的交谈中,不难发现O先生的思路很清晰,逻辑性强,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按理说应该不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然而O先生的年龄摆在那里,尽管O先生一再向公司承诺,说他会很努力地干好这份工作,也没有公司愿意雇用他。

从O先生的遭遇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中老年“穷忙族”,都是由于公司倒闭或者公司经营不善进行人事调整而被裁员的工薪族。这种中老年工薪阶层一旦被公司解雇,再次求职就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了,但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双亲,又要抚养孩子,还得还房贷,负担非常沉重,不得不委屈自己,找份待遇不怎么样的工作糊口,于是就很容易陷入“穷忙族”的境地,而一旦陷入这种境地,想要摆脱是十分艰难的。

对于他们来说,希望的曙光就好像风中的烛火,明灭不定,所以很多中老年“穷忙族”忍受不了生活的压力,选择了自杀。而那些忍耐下去的中老年“穷忙族”,比起其余年龄层的“穷忙族”来说,生活也会更加困苦。

在谈话的最后,O先生自嘲般地说:“我真的很希望能重新干程序员的工作啊,但是我已经这把年纪,没人愿意雇我啊,我已经没有年轻人的体力和时间了。”

是啊,在中老年穷忙族的眼里,他们已经看不到什么希望了,但是年轻人不同。中年穷忙族认为,即使这些年轻人现在是“穷忙族”,但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摆脱“穷忙族”的境地。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4.年轻人的窘境:恶劣的就业环境

据调查发现,近年来,日本年轻人的失业率逐渐上升,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一方面,经济不景气,公司为了节省开支,倾向于雇用非正式员工;另一方面,求职者之间竞争激烈,拥有高学历的求职者越来越多。如果毕业后没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式员工,就很容易陷入“穷忙”的境地。

为了进一步了解年轻“穷忙族”的生活,让我们来听听S先生的故事。

S先生年刚满32岁,但他已经换了五份工作了,每份工作都只干了一年左右。前三份工作都是公司的正式职员,后两份是小时工,现在在厨房做事。跳了几次槽,工作却越换越差。

为什么S先生会如此频繁地换工作呢?S先生回答说:“因为能力有限,每次一到公司裁员的时候,我都会被裁掉,留下来的都是能力出众的人,这样一想,我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非常失败。”

能力的不足使得S先生在工作中备受挫折,并且让他丧失了自信心,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人。受到不断打击的他最终选择放弃正式的工作,转而去打小时工。“在打小时工的地方,几乎都是失败的人,所以在里面没什么压力。”S先生说道,“我每次都是工作两个月,得到一笔钱后就休息一个月,放松自己去休假,钱没了,就再回来工作。”

这种干几个月后,就拿工资出去休假放松,没了钱再回来继续工作的生活方式在现在日本年轻人当中很受欢迎,他们声称自己是“自由族”,彻底抛弃了“奋斗”的观念,不愿意再走从前的“读好书,拿好文凭,进大公司”的道路,对未来生活也没有任何规划和念想。怎么样?说到这,您是不是想到了我们以前讲过的《下流社会》这本书?

就像咱们在《下流社会》中讲的那样,在日本,“自由族”的年轻群体在不断地扩大,因为企业都倾向于招聘非正式员工来节省开支,雇佣环境越来越恶劣,年轻人没有办法拿到铁饭碗成为终身工作有保障的正式职员,而非正式职员每日奔波劳累不说,工资福利还没有正式员工的一半多。在这种不公平的工作环境下,他们放弃了奋斗,更乐意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除此之外,“啃老族”的群体也发展壮大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与其做个悲惨的“穷忙族”,还不如窝在家里,做个依靠父母养活的“寄生虫”,这样活得更轻松。

但是,这样的日子又能过多久呢?当 “啃老族”的父母退休以后,他们“寄生虫”一般的安全网就会马上破裂,“穷忙族”的艰苦生活也会随之扑面而来,让人无法遁逃。

现在,这些年轻人还只是处于人生最轻松的阶段,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没有太多负担,就已经陷入了如此窘迫的境地,这不禁让人替他们担心起来:一旦到了中老年,该怎么办呢?那个时候父母需要他们照顾,孩子需要他们抚养,等待着他们的,似乎只有成为“穷忙族”这一个结局了。

5.正式职员与非正式职员之间的巨大差别

刚刚咱们已经提到了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在待遇方面的差别,听过我们之前讲的《女性贫困》这本书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日本的公司把员工分为正式雇用和非正式雇用两种,非正式雇用下面又可以分为合同工、派遣工、临时工等。正式员工工作稳定,待遇高,而非正式员工不仅工作朝不保夕,而且待遇极低。

这两类员工的待遇与有多么天差地别呢?咱们来看一个例子。2003年的时候,日本家电大卖场的手机柜台曾发生过一起暴力事件。当事人是只有二十几岁的A先生,他受到人才公司的派遣,前往家电大卖场销售手机。也就是说,A先生是一名非正式员工。

由于工作上的过失和迟到等原因,A先生屡屡遭受到人才公司和家电大卖场员工的暴力对待,最后被人才公司的员工遣送回家。在遣送A先生回家后,人才公司的员工当着A先生母亲的面,还对A先生拳打脚踢了30多次,造成他肋骨骨折等身体多处挫伤。A先生的母亲由于亲眼目睹自己的儿子遭受如此暴行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已经无法正常工作。

听听,这些人真是残忍啊!就算A先生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也没必要这样对他吧!为什么这种暴行会发生在号称十分注重礼仪的日本社会呢?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A先生是一个非正式员工,他在用人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

其实,日本最开始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也就是说你一旦就职,直到退休,都始终在一家企业里工作,并且退休后可以享受相关福利待遇。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经济萧条,企业的成长停滞,使得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土崩瓦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开始倾向于雇佣非正式员工,而这正是日本“穷忙族”逐渐扩大的重要原因。

非正式职员与正式职员之间有着巨大差异,这样的现象并不只是存在于日本,在我们的身边也有。您想想,在中国的一些事业单位里,是不是也是这样?编制把同一个单位的人分为了两个部分。有编制的员工像是拿着铁饭碗,不用担心什么时候被解雇,而编外的员工,做着同样的事情、操着同份的心,福利却大不如有编制的员工,而且还得担心自己会不会突然被单位抛弃。

在日本,非正式员工的境遇如此悲惨,那么正式员工是不是就能生活得十分轻松呢?

那也不见得。就算正式员工不用像非正式员工那样陷入“穷忙”的困境当中,他们大多数也面临着“过劳”这样严峻的问题,可供他们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相当稀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劳的情况呢?这就涉及到企业默认的“加班文化”了。随着社会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每个正式员工的工作量也在逐渐增加。尽管有《劳动法》对加班进行限制,但企业总有着自己的借口:“这不是我们要求你加班,是你自己的效率不行,事情没有干完,是你自愿留下来做完事情的。”

在生产力大大提高的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非但没有将人们从冗长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反而使人们更加深陷于此,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在过去,人们还能享受一下惬意的慢节奏生活,而如今,只能沦为工作的奴隶,被各种指标和业绩驱使着不断向前进。

6.对“穷忙”困境的反思:接受现状,促成改变

听到这里,相信您也得出结论了,在日本,很多处在底层的劳动者们都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却还是没有办法改善自己的生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就业市场的失调,有能力的劳动者得不到社会的公正评价,工资也不能正确反映能力和水平。

在作者门仓贵史看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有必要放宽从“非正式员工”向“正式员工”晋升的通道,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上调工资,提高最低工资的标准。这不仅适用于日本社会,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

那么,作为一个“穷忙族”,在暂时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抱以怎样的心态去生活呢?是整天怨天尤人,还是积极向上,认真对待每一天?让我们来听最后一个故事,说不定听完之后,你会有所启发。故事的主人公是B先生,一位残疾护理员。

残疾人护理院的工作很辛苦,护理员们不仅要帮助残疾人吃饭、洗澡、睡觉,甚至有时候还要帮助他们大小便。但是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B先生却讲得眉飞色舞,表情十分丰富,看得出来他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

B先生讲了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以前,帮助残疾人穿衣服的时候,我让他面对墙壁站好,然后蹲下身子帮他提裤子,结果他把我的头当成椅子,一屁股坐了下来,我拼命摆脱才使他的屁股离开我的头。”

B先生很无奈的笑着说:“这种情况很常见,有时候我还会被他们挠伤和咬伤。可能外面的人觉得我们的工作特别劳累,跟收入完全不成正比,这虽然是事实,但是我身在其中,却觉得无比充实。我很有幸能够有这份工作,虽然工资很低,但尚能满足我的生活需求。这就够了,不是吗?我的观点可能和别人不同,我觉得每个人生下来就不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现状,努力地生活。”

是呀,正如B先生所说,正在忙碌工作中挣扎的我们,不妨学会去接受自己的现状,摆脱愤世嫉俗的心态,努力地生活,用充满乐观的态度来迎接每一天,这样,生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积极的改变。

好了,“穷忙族”的故事我们就为你分享到这里,如果您有什么感想,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