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爲輝煌的時代,也是最爲令人嚮往的時代。唐代也是中國繪畫發展的高峯時期,尤以人物畫最爲突出。

遼寧省博物館藏唐宋名跡之《簪花仕女圖》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唐代《簪花仕女圖》自上個世紀60年代在《遼寧省博物館藏畫集》中公開印行發表,此後該圖一直是研究唐代繪畫藝術的重要作品。畫面以工筆重彩的畫法描繪簪花仕女五人,執扇侍女一人,又有猧兒狗、白鶴等穿插於仕女之間,畫面左側繪有辛夷花樹及湖石。諸位仕女體態豐腴,面容圓潤,各梳高聳髮髻,簪飾步搖花樹,又牡丹、芍藥、荷花等折枝花朵插於髮髻之上,蛾眉間貼金花子。身着博袖敞領紗衣,內著束胸曳地長裙,裙色硃紅或大撮團花裝飾。簪花仕女都有彩繪泥金披巾圍繞肩臂再下垂至膝部。左側第二位仕女繪畫比例小於其他仕女以顯其位置稍遠,頸下飾有造型寬大的金項圈。《簪花仕女圖》爲後來之稱,清代的《石渠寶笈續編》及《石渠隨筆》著錄爲“周昉仕女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唐宋名跡之《簪花仕女圖》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研究古代繪畫的專家對《簪花仕女圖》的創作年代各有依據。楊仁愷先生的研究中參照元稹、白居易等詩句中關於唐代貞元年間服飾與習俗的特點,分別討論了胡服的變化,“蛾眉”的形狀,貞元間仕女喜好“紅妝”、高髻,步搖與簪花佩飾,還包括西域猧狗飼養、牡丹花栽植的流行,以及江淮地區綾、紗的生產等方面,證明《簪花仕女圖》反映的時代特徵與唐代貞元間的社會風氣吻合。楊先生也指出其繪畫技法特別是賦色技法、圖案表現、花卉畫法還不夠成熟,重視以寫生爲主的技巧等方面的特點都符合唐代繪畫特徵。

遼寧省博物館藏唐宋名跡之《簪花仕女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唐宋名跡之《簪花仕女圖》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依據前輩學者的研究考證及近年來的相關專門研究,大多數研究者根據畫面的筆法特徵均認同此件作品爲創作本,而非摹本,並且此作與上海博物館藏唐代孫位所作的《高逸圖》具有相同的時代風格。畫面中仕女的造型樣式從盛唐後期一直延續至五代前期,髮髻、服飾也是在晚唐、五代時期的流行樣式,畫面中出現的長柄團扇及拂塵樣式均爲唐代形制。包括沈從文先生指出其中一仕女所配帶項圈爲後代添繪上去的,其樣式也被出土於陝西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的唐代銀製項圈所證明唐代有類似的形制。綜合來說,《簪花仕女圖》的繪畫技法、人物造型和所表現出來人物氣質的時代風格,以及服飾器具的形制和特徵均與記載唐代的文獻及考古實物相印證,並主要集中於晚唐時期。所以《簪花仕女圖》不是中唐周昉的作品,但其畫風與周昉息息相關,應是周昉傳派畫家在晚唐時期的畫作。

遼寧省博物館藏唐宋名跡之《簪花仕女圖》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1972年此畫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重新裝裱,發現畫面系由多幅絹拼接而成現在的佈局面貌,此前或爲屏風畫的幾個部分,而後從屏風中拆下連爲橫卷的。現在畫本幅中左下角還存有南宋內府“紹興”收藏印記,又鈐有南宋權相賈似道的“悅生”朱文葫蘆印,說明其至少在南宋時期已經是橫卷形式了。南宋以前的流傳情況,不易考證。元明兩代無考,迄於清代,有藏家梁清標、安岐的多方藏印。乾隆時期此圖進入清宮,內府編撰的《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此圖。直到上個世紀初,溥儀將其攜之至僞滿宮中,後爲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遼寧省博物館藏唐宋名跡之《簪花仕女圖》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關於《簪花仕女圖》的相關研究已經進行的比較深入,但目前畫作本身還有一些問題亟待確證,如幾位仕女所飾簪花是否爲後添繪的?現在的畫面究竟是幾塊舊絹拼合的?每塊舊絹的外形邊緣如何?每塊舊絹中分別包含了那些畫面?畫面中的補筆及全色在什麼位置?是否進行過比較大面積硃砂等顏色的罩染?這一些問題都需要博物館藉助儀器對原件進行相關的檢測。在這些問題釐清之後,對佐證之前的論證及進一步探討研究該作品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