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1946年盟国所设立的纽伦堡法庭上,武装党卫军这一组织连同德国纳粹一起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成为了臭名昭著的犯罪组织。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与苏联作战的波罗的海三国的武装党卫军部队却在1950年得到了当时盟国方面的赦免,称“这些人是为了本国的自由与荣誉而战,并非盲从德国纳粹的犯罪组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德国人试图以“自治”的名义彻底统治这两个波罗的海小国。当然,最终的征兵工作并不算顺利。爱沙尼亚征召了一个党卫军师(SS20),而在拉脱维亚则征召了两个(SS15/19)。立陶宛由于人力实在不足没有召集成建制的部队,只有辅助警察。

事实上,自从“铁幕演说”拉开以来,苏联在东欧的不断施压使得西方国家对于欧洲局势倍感紧张。而将波罗的海三国从“犯罪组织”当中剔除出来另外说事,无疑又是当时西方国家对苏联控制下的三个加盟国的一份“离间计”。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三个位于重要地理位置的小国,继续在地下与苏联抗争,并最终彻底奔向西方怀抱的企图。当然,这种幻梦要一直等到90年代才能实现了。

1944年迈步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党卫军志愿兵。事实上大部分这些士兵都是怀揣着一份“抗击苏军,保家卫国”的心态去战斗的,而并非德国的战争机器宣传的那样“是狂热的死忠粉”。

回到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期间,图为进入里加市内的德军受到了拉脱维亚姑娘的热情欢迎。而当时他们还认为德军是“正义的解放者”。这种想法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将发生改变。

至于波罗的海对于苏联,其实也没有所说的那么“仇恨”。毕竟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有本地人组成的红军单位(诸如在2015年爱沙尼亚本国自制电影《1944》中出现的爱沙尼亚第8军就是一个代表),而概括整个二战时期的波罗的海三国在德军中的志愿人员,恐怕也只能以一个“捍疆为土”来总结了。

此时德军已经在爱沙尼亚地区战败并开始执行战略撤退计划,而片中甚至有士兵受不了战争的袭扰选择跑回家,却再一次加入苏联红军的现象。爱沙尼亚党卫军最终撤到了德国本土地区并在捷克一带向苏军投降,很多战俘再也没能回到故土

1944年9月22日爱沙尼亚第8军士兵进入塔林后得到了民众的热情欢迎。而另一边的同袍正在不断的撤出国土流落于异国他乡

▲张拉脱维亚党卫军部队的老照片。最终这些外籍志愿者被编入了“库尔兰”集团军群并在这个半岛上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两个拉脱维亚党卫军师的士兵也都沦为了苏军战俘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 ,主编原廓,原著季默 。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