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电影为了过审改的名字,在原来的海报上,电影的名字应该是狗13。

狗B是李玩对这个成人社会的评价。成人社会是怎样的?导演让李玩在背单词的时候重复了很多遍:hypocrisy,伪善。

刚被告知自己多了一个弟弟,来不震惊就要迎合家人亲戚露出懂事的微笑。

失去了爱因斯坦,还要吃下夹给自己的狗肉,说“谢谢叔叔”。

很多人说电影是对父权的控诉,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包括你我,都已经默认了识大体是成人世界的规矩,这就是情商高,是政治正确,而自我意识和个人感受都要靠后。

在电影里,你代入了李玩,觉得父权压迫了李玩,逼迫她完成了残忍的蜕变,但是如果不是在镜头的放大下,你会这样觉得吗?

一个女孩因为爷爷不小心把狗弄丢了,不仅把爷爷推倒导致他腿受伤,还让很多年没出过门的奶奶差点走丢,这样的新闻要是在微博上爆出来,恐怕99%的人会骂这个孩子是熊孩子,有人会觉得孩子的感受更重要吗?

这部电影很克制,这是曹保平让我很喜欢的一点。它没有很煽情,没有把个人放到无限大,也没有控诉。你看到电影里父亲在酒桌上卑躬屈膝,几次的流泪,就应该明白电影的主题不是谴责。它只是记录了曾经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故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身体里那个真实无畏的彼得潘被杀死了。

李玩有两个同龄人。表姐李堂,和李玩谈到爱情的时候说:“我总得喜欢什么人吧”,在收到奶奶的眼神后马上反口说狗是爱因斯坦,拿到后妈的礼物就识趣地讨好孩子。高放则需要通过纹身来证明爱情,带有那个年龄段可爱的幼稚。他听不懂李玩的“平行世界”理论,只能随口应和。

相比之下,李玩爱看《时间简史》,听腰乐队的歌,墙上挂的是枪花和艾薇儿的海报,无疑是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少女。电影的海报上写着:“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那么对李玩的这场谋杀必然格外惨烈。

看完电影,我忍不住好奇如果有一个人没有经历这场对自我的扼杀,来到成人世界会怎样?想了想,那就是《局外人》默尔索的故事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