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與西方樂器跨界融合 (網絡圖)

琴身光滑如緞,琴頭旋首以優美的弧度蜷曲着,起伏的曲線和耀眼的金色相得益彰……很難想象,通常用來製作袖珍首飾和擺件的中國古法黃金技藝,經過技師宮佔坤的巧手,與西方樂器小提琴有了完美交集。

運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技藝製作小提琴,可謂前無古人。6個月的時間,宮佔坤用貴金屬材料手工還原了18世紀意大利名琴“克萊蒙納人”的原貌,並在意大利的博物館展出,引得參觀者讚歎不已。

艱難起步:一月時間繪圖紙

意大利的克萊蒙納小鎮因傳統小提琴製作工藝聞名世界。而製作於1715年的“克萊蒙納人”小提琴,代表着著名制琴師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的最高成就,是當之無愧的皇冠之作。

“木材的壽命有限,能不能以中國的古法黃金技藝,用貴金屬材質仿製這把世界名琴?”一次推介活動上,藝術家的一句談笑讓工美集團動了心:完美仿製一把世界名琴,不僅是對傳統手工技藝的一次檢閱,更能將中國工藝美術的魅力展現於世。

這個重擔落在了工美集團旗下握拉菲首飾公司的高級技師宮佔坤肩上。

剛接到仿製任務時,宮佔坤連小提琴每個部位的名稱都叫不上來,對其內部結構更是一頭霧水。製圖,便成了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如果是一個普通機器,可以把它拆開仔細研究,但小提琴不一樣,尤其是這把古老的名琴。”一邊蒐集與這把名琴相關的各種記載資料,一邊請教小提琴演奏家和專業制琴師,宮佔坤把小提琴結構摸了個明白。“外行看這把琴普普通通,其實它很精妙,面板和背板的弧度都有細微的差別。”就是這說不清道不明的“神奇”弧度,讓宮佔坤前前後後花了近一個月時間製圖。

宮佔坤向記者展示了兩塊木板,形狀大小與小提琴的面板如出一轍。“這塊木板是手工打磨出來用作參照的。”木板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網格,橫縱經緯線交織,形成數百個交叉點,每個交叉點旁邊都標註了不同的數值。“小提琴的音調高低與琴身面板的弧度有很大關係。”宮佔坤與小提琴專家根據18世紀的名琴圖紙和照片,計算出構成面板弧度各個點的深度數值,最終織起一張漂亮的“網”,網的高低起伏自然形成了琴身的弧度。

從琴頭到琴身,宮佔坤爲每一個零部件都繪製了精密的圖紙,足有三十多件。

精密鑄造:金屬琴身如絲光滑

古法黃金技藝就是用古代製作黃金器物的技術打造現代貴金屬藝術品。製圖、起板、制模、熔金、壓板、拉絲、鑄造……用貴金屬材料手工還原一把小提琴,需要十多道複雜工序。

“金屬和木頭製作工藝千差萬別。”宮佔坤解釋,製作樂器小提琴採用的是切削方式,從整塊木料中一點一點往下“去料”,金屬小提琴使用的是精密而少切削的“失蠟鑄造法”,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失蠟鑄造法”就是用蠟做成鑄件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加熱烘烤後,蠟模將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金屬熔液,便鑄成器物。“熔鍊用的是古法的火熔金,而不是現代的電爐熔金。”宮佔坤說,電爐熔金是全封閉操作,火熔金則不同,熔鍊過程中可以人工對溶液進行充分攪拌,出爐的溶液不僅質地柔軟,雜質也被儘量去除。

熔鍊後壓制而成的琴身面板厚度僅有2毫米,宮佔坤用膠皮錘小心地敲打着,看它下陷了一定深度,便拿起深度尺測量。敲擊次數少了,達不到想要的弧度;敲擊太多,金屬材料極易變形,影響平整度。一塊麪板手工捶打上萬下,這是宮佔坤琢磨出的最佳頻率。

但難題一個接一個。

焊接琴身面板和立邊時,由於操作時間過長,宮佔坤護目鏡的鏡框熔化,鏡片“當”的一聲掉到了地上。“停,這個焊接方法不行。”由於小提琴體積過大,焊接時均勻度不一樣,金屬變形量也特別大。“必須得動起來,我圍着它轉太費事,讓它圍着我轉。”一週內試製數次,宮佔坤把一個自制的旋轉軸放在了工作臺上。左手拿焊槍,右手拿鑷子,一邊焊接一邊旋轉,立邊與面板完美貼合,順滑流暢。

外方驚歎:“門外漢”做出完美提琴

入行25年,宮佔坤幾乎做過金屬鑄造相關的所有工種。正是“多面手”的優勢,讓他順利完成了金屬小提琴的製作任務。

宮佔坤桌上有一個不顯眼的鐵盒,裏面珍藏着這次製作小提琴的所有蠟模。每雕出一個蠟模,他就會請演奏家來共同研究尺寸樣式的偏差。靠眼看,靠手摸,靠計算,一件一件挨個研究。

去年5月,帶着新鮮出爐的金屬小提琴,工美集團派出團隊前往意大利克萊蒙納。

“我們想看看,擁有原版小提琴的博物館對我們的作品是否認可。”相關負責人回憶起當時在意大利的場景,仍是激動不已。“他們特別仔細、嚴格地查看了這把金屬小提琴的每一個部位,認定這一定是專業制琴師的作品。聽說我們的技師是從未拉過小提琴、甚至不太瞭解小提琴的‘門外漢’時,他們驚訝極了。”

出於對金屬小提琴製作的認可,意大利克萊蒙納工作室與握拉菲首飾公司就專屬定製貴金屬小提琴簽署了合作協議。6月,克萊蒙納小提琴博物館內,這把來自中國的金屬小提琴正式展出。

在意大利,一把手工製作的小提琴,凝聚着制琴師不低於220個小時的心血。在中國,用傳統黃金工藝製作的金屬小提琴,亦包含着手工匠人長達半年的苦心孤詣。東西方文化藝術在一把琴上交融,迸發出炫目的火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