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科学数据资源  打破信息管理孤岛

首届“数据标识与数据管理国际研讨会”将在京召开

4月18日,数据标识与数据管理国际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物联网标识技术在科学数据领域的应用将是本次论坛的焦点。届时,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NIOT)将在研讨会上宣布开通科学数据接入服务(CSTR),用于全国科学数据的注册、查询、解析和检索。

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数据被越来越多地记录、存储、分析和上传,不同科学仪器产生的数据呈“井喷式”增长态势。从地质开采、到气象预测,都离不开对科学数据的记录分析。

然而,由于国家还没有对科学大数据的统一规范管理,许多大型科学仪器、科研项目所获取的数据、仅仅存在于课题组内发表的文章、获奖论文之中,在需要拓展到其他领域应用时也很难被发现和调用,并没有将国家战略资助发展的前沿科学领域成果数据发挥应有的价值。

日前,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科学数据管理办法》,正式将科学数据管理提升到国家层面。作为我国首个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此番邀请国内外科学数据和标识应用研究的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物联网标识技术在数据领域的应用,为我国科学数据的标识化管理和应用发展提供借鉴。

当前,物联网标识技术已上升至国家战略,而科学数据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信息资源,既要能开放共享,又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权和保密性。

用标识来管理科学数据就很好地满足了其对于安全和自主开放的要求:用户可以自定义将需要共享的科学数据信息附上标识编码,依然安全地储存在自己的仪器设备和服务器中。当标识信息被检索查询的时候,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通过标识找到该条科学数据,读取用户自定义分享的信息,从而实现了从科学数据到知识信息的转变。

那么,标识与科学数据之间如何实现高效关联?不同类型编码采集的科学数据如何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将联合院内外及海外大数据及物联网专家,其中包括国际RDA联盟专家学者、国内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在数据开放共享机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推进科学数据的全球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