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紐西蘭原住民的民謠與信仰中,鴞鸚鵡有着豐富的文化意涵,像是鴞鸚鵡會把某些正值季節的果樹漿果,偷偷埋藏在很偏僻的水塘中,這是爲了籌備度過冬天之食物需求,毛利人也會這樣做,有着一樣把食物藏在水中儲藏的傳統,人類學家相信這種傳統是來自毛利人對於鴞鸚鵡的觀察。爲了保護這種萌蠢肥鳥,早在1890年代,紐西蘭早就有相關的保育政策了,1980年代更是開始執行復育計畫,在2005年後,紐西蘭嚴密監控所有鴞鸚鵡的棲息地島嶼,並徹底禁止捕獵。

世界上有許多動物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這些物種會滅絕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爲棲地被破壞,就是因爲外來種的入侵,但你可否想過,居然一種鳥是因爲人類覺得太美味而絕種的!?實在是有點難以相信呢~

有一種叫做鴞鸚鵡(鴞音同消)的鳥類,棲息在紐西蘭地區的叢林裏。體型肥胖、不會飛,非常長壽可活60年,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它們好奇心非常高(沒有警戒心),如果在叢林裏發現人類或者其他生物,便會慢慢地靠近觀察,自以爲神不知鬼不覺。

然而,當它受到驚嚇的時候便會全身僵硬,一動也不動,沒有抵禦能力,因此很好捕捉。據傳這種鳥的肉質極爲美味,在人類與野生貓類的捕殺之下,近年來數量大幅減少,處境就跟寶可夢的大蔥鴨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以爲神不知鬼不覺示意圖

話說回來,爲什麼這種沒有競爭力的生物還會存活在這世上呢?

據專家解釋,是因爲牠們的祖先早在史前時代就居住在紐西蘭,在島嶼上沒有哺乳類獵食者的情況下,沒有天敵,它們的飛行能力便慢慢的退化了。然而,隨着波里尼西亞等地方的歐洲殖民者開始引入外來種如貓、老鼠等等的生物後,這些不會飛的肥鳥便開始被這些動物驅趕棲息地甚至追殺,至今只剩下120餘隻。

爲了保護這種萌蠢肥鳥,早在1890年代,紐西蘭早就有相關的保育政策了,1980年代更是開始執行復育計畫,在2005年後,紐西蘭嚴密監控所有鴞鸚鵡的棲息地島嶼,並徹底禁止捕獵。曾經在半世紀前不到50只的鴞鸚鵡,如今數量來到了120多隻,雖然還是很少,但可以說這逐漸有成功覆育的跡象。

▼他們有着像貓頭鷹一樣的顏面特質,因得此名

鴞鸚鵡的覆育計畫,並不只是人類單純地想要保護這種生物,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說是在保護一種當地文化。

在紐西蘭原住民的民謠與信仰中,鴞鸚鵡有着豐富的文化意涵,像是鴞鸚鵡會把某些正值季節的果樹漿果,偷偷埋藏在很偏僻的水塘中,這是爲了籌備度過冬天之食物需求,毛利人也會這樣做,有着一樣把食物藏在水中儲藏的傳統,人類學家相信這種傳統是來自毛利人對於鴞鸚鵡的觀察。

另還有一句「擁有鴞鸚鵡披風卻還覺得冷。」的毛利人諺語,意旨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們,因爲毛利人常會運用鴞鸚鵡的毛皮以羽毛作爲禦寒披風,可見得毛利人的飲食、衣着、生活思想、哲學上都與鴞鸚鵡有着密切的關係。這大概也是爲何紐西蘭政府爲何願意大手筆覆育鴞鸚鵡的塬因之一:

他們不只是食物(稀有生物),還代表着以前紐西蘭島上人的生活方式。

▼攻擊攝影師的方式

.

.

.

看到這邊,覺得這種鳥好萌啊~笨笨肥肥的樣子,還代表着當地原住民至今的生活方式。期望這種生物在紐西蘭政府的覆育下,能夠重現曙光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