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不少以“营门”命名的地名,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其中一些指位性强的“营门”,后来成为了街道名称或区片名。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美、俄军舰溯海河而上,侵入天津,盘踞在三岔河口一带,并扬言进攻北京,威胁清廷。成丰皇帝恐慌,派员赴津议和,在海光寺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针对天津城无崇山险隘可据守的弱点,1860年,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亲王为增强天津防御外寇入侵的能力,下令围绕天津城垣挖筑护城濠墙。挖濠沟的土正好用来筑墙,墙南北向各距城厢约三四里,墙东西向各距城厢约五六里,近城河道及城厢之外民居、店铺密集地带,均被圈入壕墙之内。全长36里的壕墙,只用18天就竣工告成。壕墙四周建大小炮台12座,安放铜炮20余门,驻兵5000人,铺勇3000人,形成天津城厢之外的一道防御工事。人们把这道起防御作用的环城之“墙”称为“墙子”,把墙外挖的水沟称为“墙子河”。

直至今日,仍然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营门”地名,多为区片名。其中,“大营门”,位于河西区北端,泛指河西区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在历史上,这座营门最初叫做梁园营门,后被正式命名为凝晖门,但老百姓嫌它文绉绉的不好记,因与大沽南路的“小营门”相对,故称作“大营门”。1895年,此地曾被划为徳租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城墙及各座营门皆被拆毁。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政府收回了徳租界“大营门”。1973年墙子河被填平筑路,就是今天的南京路。如今,大营门一带已成为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区。

西岸时光机

文字来源于《天津历史文化》一书

原题为:大营门的来历

作者:路索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