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後人歸納,將之歸納爲“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麼,什麼叫民心呢?在大家普遍認知中,民心就是人民的想法。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人民支持誰,誰就是能得天下。然而,這裏卻出現了一個問題,有人會說元朝、清朝是得民心嗎?

元清建立之際,毫不誇張的說,可以說是“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在這種情況下,相信民心是報仇雪恨,但因爲打不過,無奈之下只能做順民。因此,談元清得民心,就有些滑稽,過於粉飾元清了。

顯然,文人嘴裏的“民心”不簡單是人民的想法,而應該另有玄機。對此,大漢奸范文程的一席話,揭開了清朝“得民心”的真相!

滿清入關之後,漢奸范文程曾經說過:“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爲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士爲秀民,就是說士紳地主是老百姓裏的精英!

從這一句話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所謂的民心,關鍵在於“士心”!正是因爲有了“士心”,所以“草民”纔會做“順民”!衆所周知,明朝是縣令不下鄉,管理鄉民主要靠“士”,一個“士”能影響衆多草民!魯迅曾說,小時候都不知道皇帝是滿洲人。這就說明鄉民的盲目性,所以很容易被“士心”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宋末,還是明末,所有抵抗很強烈的地區,都有當地的“士林領袖”。最典型的是嘉定三屠,就是因爲當地讀書人的硬骨頭,積極抗清,最終被屠了三次。相反,所有讀書人投降的地方,基本上“草民”也不會抵抗。可見,“士心”對“草民之心”的影響力之大!

在“士心”對政權建立上,有一個典型對比,即清軍和李自成。(1)李自成一味和士紳地主作對,四處搞破壞,卻不懂建設,遭遇士紳諸多抵抗。(2),清軍入關之後,立即和漢奸地主士紳勾結起來,才能在關內站穩腳跟,一步步地統一全國!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清軍也和李自成一樣,四處和地主士紳作對,那麼還能建立清朝嗎?正因爲清軍收買或勾結了“士”,給予和明朝“士”不變的優待,所以才迅速得到“士心”,進而影響了民心。

明朝的“士”,爲何那麼輕易倒向滿洲人呢?關鍵有三點:(1)明末道德淪喪,讀書人基本上毫無節操可言,(2)滿洲人的欺騙性,也起了作用,給“士”的各種優待(清朝穩定之後,就逐漸取消了),(3)洪承疇等漢奸的帶頭作用,降低了“士”做漢奸的羞恥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士心”並不是關鍵點,既然地主士紳能投降清軍,也可能投降其他人,因爲沒有節操纔會騎牆。那麼,什麼纔是關鍵呢?“槍桿子裏出政權”!元清依靠武力,實現了征服。需要注意的是,清朝包括康熙等人,都表達過這麼一個意思,即:滿洲征服中國,“征服”一次很關鍵!

配合武力屠殺和征服的“士心”,或者說在殘忍征服的威脅之下,纔會有戰戰兢兢的“民心”!原因很簡單,不歸順就是死,於是就有了恐懼下的民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