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蔣勳:內心平靜,才能看見這些微小的美

北宋的政治開始穩定下來,所以它的文化特質也就在文學創作裏表現得非常直接。

我們先來看晏殊的《踏莎行》。

踏莎行

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我想大家可以特別注意“爐香靜逐遊絲轉”這樣的句子,就是我們前面曾經提到,宋代在開始有一個靜下來的心情以後,它會去靜觀一個在唐代不太容易看到的事物,所謂的“爐香”,就是在我們現在所謂的香爐裏,可能放一點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後香爐上面的孔會冒出細細的煙出來。那這個爐香“靜逐”,是說因爲非常安靜,沒有風在吹,所以煙在慢慢慢慢地繞,變成一道遊絲在轉。

那這個場面,這個過程,很可能是詩人坐在書房裏面對香爐觀察到的。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印證,唐代的很多東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是生命裏面必須有目的性的一個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後,因爲政治的安定,或者經濟上的繁榮,會使它可以很安靜地去看一些幾乎是無謂的小事件。

我現在用“無謂”這兩個字,是說我們會發現這一句“爐香靜逐遊絲轉”,好像是一個沒有目的性的描述。因爲它在人生整個的意義上,不代表任何東西,好像是無謂或者無聊。可是所有的無謂和無聊,在生命裏面又佔據了蠻重要的時間。

我們生命當中並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生命的重大意義,有些時候是屬於靜下來的那個時刻,以及休閒的時刻。所以從“小徑紅稀”開始,描述一個詩人走在掉滿了落花的小路上,然後在郊外遊玩看到綠色的樹,再進一步用“高臺樹色陰陰見”,去形容人在樹底下對於樹蔭所構成的那個光影的層次,一直到“翠葉藏鶯”,就是在翠綠色的葉子裏面藏着春天的黃鶯鳥,體積非常小的鳥在跳躍。

“朱簾隔燕”,我們在臺北故宮一張宋代的畫裏可以看到,一道竹簾,外面有燕子飛過來。

過去的文人他有的時候在一個比較接近軒或者廊的地方讀書,然後有很多的鳥會飛進來。他就會用竹簾擋住,讓光線沒有那麼明亮,同時也讓禽鳥或者昆蟲不容易飛到這個空間來。

可是這種隔簾的經驗,變成了很特殊的一種生活空間裏的美學形式,就是他在室內與室外的空間沒有絕對的隔斷,而變成一種通透的感覺,人可以跟自然之間有隔,可是這個隔又是可以連的,又是可以連接的,所以到“爐香靜逐遊絲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在追求一個完全靜下來的心境跟畫面。這樣一個描寫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跟五代詞最大的不同,就是所謂的愁的東西稍微少了一點點,雖然它後面還是要講到愁,可是不太像《花間詞》裏那麼多的哀傷和惆悵的東西。它會描述生活裏面的一些微不足道、過去在唐代不太會拿來作爲創作題材的內容,去刻意地拿來描述。

這首詞的結尾是“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感覺,有時候你午睡,尤其是夏天午睡醒過來,然後有一種呆呆地看着院中斜陽的願望。

在那一剎那之間,你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那兒,可好像還有另一個你在看着自己。所謂“一場愁夢酒醒時”,是在喝酒睡着以後醒過來,不止是身體的甦醒,同時也是心靈上的甦醒,在這個甦醒狀態裏,看到斜陽在院落裏面越來越深。

所謂“深深院”,就是感覺斜陽在移動,時光在慢慢消逝。這種“斜陽卻照深深院”的描述,跟《花間詞》或者是南唐的詩句裏面直接的感傷不太一樣,它只是一種觀察,比如說斜陽慢慢消失的感覺,而且他不用很重的句子,他用“深深院”,本來是照在他身上的陽光,慢慢在退後。

本文選自蔣勳(jiangxunf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