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創新班”師生深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頂尖院校和科研單位,學習國內先進科學技術和STEM課程,研學課程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提升了實踐能力和交流能力。去年底,李子良帶領學校中層幹部和骨幹教師赴北京,就課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走班教學、科技教育、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智慧課堂等問題,先後走訪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和北京市八一學校。

打造精品課程 建設工程實驗室 引進高校“大咖”廣東華僑中學全方位打造創新人才成長沃土

學生開展STEM項目創作。

打造精品課程 建設工程實驗室 引進高校“大咖”廣東華僑中學全方位打造創新人才成長沃土

中國科學院工程師爲創新班學生展示機器人。

打造精品課程 建設工程實驗室 引進高校“大咖”廣東華僑中學全方位打造創新人才成長沃土

學生們的實驗作品。

打造精品課程 建設工程實驗室 引進高校“大咖”廣東華僑中學全方位打造創新人才成長沃土

學生們的實驗作品。

5月17日和18日,廣東華僑中學連續兩天舉辦了科技節和以科技展示爲主題的校園開放日。值得一提的是,語文、英語、政治等學科也參與其中,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的舞臺。近年來,僑中致力於打造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在機制建立、基地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培養等方面爲創新人才培養儲足力量。“創新不是學霸專屬,創新能力可以在每個學生身上培養。我們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然後運用所學知識,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僑中校長李子良說。

打造精品課程 建設工程實驗室 引進高校“大咖”

廣東華僑中學全方位打造創新人才成長沃土

搭平臺 創新課程覆蓋整個高中部

5月18日,在學校的STEM工程實驗室裏,高一(6)班的馮添俊正在利用週末時間,製作一個南沙大橋的模型,面前放置的是不久前他們小組剛剛製作的蕉門大橋模型。“懸索是更現代的設計,所以想改進一下,做一個懸索橋,精益求精。”馮添俊說。製作南沙區各類大橋的模型,是僑中高一通用技術課程的一個任務。“我們會教授通用技術的一些理論,包括結構設計、流程設計、控制設計、系統設計等。做出一個大橋的模型,是結構設計板塊裏的任務,理論要運用到實際才能活學活用,提高動手能力。” 僑中通用技術課老師吳德芬說。今年3月,僑中初、高中兩個校區經改造升級的STEM工程實驗室同步亮相,兩間實驗室總面積近1000平方米,分爲木工實驗、電子製作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三個區域。未來,華僑中學所有學生都將學習工程技術。校長李子良透露,計劃從下個學期開始,將原有的面向三個創新班的創新課程體系,包括《發明製作》《智能機器人》《數學思維方法》《新概念英語》和《納米實驗》等課程,覆蓋到整個高中部。

近年來,僑中依託校內外高水平師資隊伍和研究基地構建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特色課程+社團活動+研學拓展”五位一體課程體系。科創課程與學校的科技節及無線電測向、航空航天和極客社團活動結合起來,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以文科見長的學生在僑中同樣有創新的舞臺。在2018年廣東省中學生思想政治學生社會實踐成果之學生小論文比賽中,黃漢翔、陳衍衍、梁斯婕同學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在僑中25屆科技節中,英語科組也熱情地參與其中,“單詞猜猜猜”的遊戲,成爲當日最受學生歡迎的遊戲之一。

李子良介紹,學校準備從下學期開始,把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合併爲技術課,每週一至兩節,讓學生們在做中學,玩中學。“創新並不是高冷、不可接近的,也沒有學科成績的門檻。培養創新人才的思路也是多種多樣的。以我們學校爲例,可以讓學生探究校園的園林綠化,做一個方案,如何讓物種多樣化,種什麼植物最合適。身邊處處可創新,創新也不侷限於理科,文科也可以創新。”李子良說。

寬視野 校內外名師引領創新之路

僑中兩年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打造過程中,師資力量提升,創新理念引入也是重要的一環。僑中現有中學正高級、高級和中級教師數量佔專業技術人員的66%,此外碩士以上學位教師108人,佔在職教職工的46%,40多人獲“全國優秀教師”“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南粵優秀教師”等稱號。去年底,李子良帶領學校中層幹部和骨幹教師赴北京,就課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走班教學、科技教育、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智慧課堂等問題,先後走訪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和北京市八一學校。圍繞新高考,學校還將組建物理、歷史核心教師團隊,完善課程建設。

除了打造校內高素質教師羣,僑中還引入各個領域的 “大咖”。近年來,學校分別與華東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華東師範大學霍益萍教授團隊、華南理工大學劉桂雄教授等國內外知名專家擔任“創新班”導師。“大咖”們來校開展講座,爲學生打開了更多探索未知的大門。

讓高二(6)班賴文浩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數學講座。“在講座中,張景中院士向我們介紹了點幾何,讓我感受到了數學的奧妙和樂趣。”賴文浩說, 學校不僅把大師請進來,還讓學生們走出去。

“創新班”學生外出研學已經成爲常態化活動。有完整的教學目標和課程計劃,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參與實踐。近年來,“創新班”師生深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頂尖院校和科研單位,學習國內先進科學技術和STEM課程,研學課程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提升了實踐能力和交流能力。優質教育資源和平臺並不只對“創新班”學生開放。僑中開展了“走進大學,築夢未來”系列活動,面向所有高中學生。

結碩果 競賽 升學全面開花

僑中學生在科技、天文、信息技術、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生物、語文、英語等競賽中表現突出,屢創佳績,創新人才培養碩果累累。兩年來,學生在各級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其中國際級6人次,國家級9人次,省級271人次,市級216人次。

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學習能力的提升。近年來僑中的加工能力有目共睹,實現了“低進高出,優進優出”。近三年,中考700分以上入讀僑中的學生,絕大部分被雙一流大學錄取。與此同時,還有多名中考成績在650分左右的學生,在高考中逆襲,以超過重本線幾十分的成績,進入理想大學。

高一(6)班的紀睿如此描述自己的高中生活:“在紅磚綠瓦之下,我們一起刻苦學習。在無邊的綠茵旁,我們一起欣賞着足球健兒矯健的身影。在寢室裏,我們一起說笑,一起勞動,揮灑汗水……回憶起一年前的選擇,到現在才覺得沒有選錯。僑中給了我一個棲息之所。優秀負責的老師,刻苦努力的同學,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精心設置的特色課程以及寬闊舒適的宿舍。更重要的是,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學風,無一不是僑中吸引我的閃光點。”

李子良表示,他所期待的教育,是以學生健康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爲本的教育。學校應該打造滿足學生不同的、多元化發展需求的環境,着眼於學生健康、全面、終身發展,不僅僅要關注孩子們的當下,更要着眼於未來。(文/劉曉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