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軍給父親的三輪車打氣,希望將鏡糕一代代傳承下去

一塊鏡糕,賣了30年,沉澱在時光深處的味道,早已融入了西安人的生活日常,承載着人們對於童年、故土、勤儉和時代變遷的特殊記憶。

今年5月11日,隨着“鏡糕爺爺”李秦森的離去,那輛掉了漆皮的三輪車、那個永遠都冒着熱氣的蒸籠,則定格在了這種記憶中,化作永恆(詳見本報5月31日A11版報道)。

昨天,專程從山西臨猗縣趕到西安的“鏡糕爺爺”的二兒子李文軍,向三秦都市報記者透露,這個鏡糕攤將會在這兩個月重新開張,“願將美味留人間”。

最放不下的是這些顧客

李秦森祖籍山西,1979年來西安工作,在位於南小巷附近的西關食品店上班。

李文軍說,父親話不多,性格內向,與世無爭,之所以堅持30年賣鏡糕,完全是因爲發自內心的喜歡,“有的人不帶現金,用手機付款,他不會這些新東西,乾脆就不要錢了。”

這兩年來,老人的鏡糕在網上特別走紅,幾乎每天出攤,都會遇到從全國各地趕來的網友、遊客,“錄視頻、拍照,老爺子沒有拒絕過一次。”

於“鏡糕爺爺”而言,他的幹勁更足了。“賣鏡糕是體力活,每塊只賣1.5元,其實完全不掙錢。”李文軍說,家裏人多次提醒老人,年紀大了,不要過度勞累,但是老人最放不下的就是這些顧客。

兒子接班 邀請市民選新址

“鏡糕爺爺”和老伴在西安生活了近40年,西安早已成爲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在西安有很多老朋友、老相識,對這座城市非常熟悉,對西安人的感情,亦非常深厚。

也正是這個原因,在父親去世3個多月之後,李文軍決定接過父親的班,重操舊業,繼續將“李家鏡糕”賣下去。

“算起來,我應該是家裏最早賣鏡糕的。”李文軍說,1987年他來西安打工,與一位山西老鄉學做木籠鏡糕,3個多月後,手藝學成,開始推着三輪車賣。最早的時候,一塊鏡糕幾分錢,後來價格一點點增長,李文軍的足跡遍佈甜水井、夏傢什字、西大街、粉巷、太陽廟門一帶。

1988年,李文軍回到老家,承包了20畝蘋果地,無暇打理鏡糕攤,便由父親接手。

“父親一直在含光門附近賣鏡糕,但都是蹬三輪車,走街串巷流動賣,沒有一個固定的攤位。”他希望在西安尋找一個可以固定賣的地方,不再流動擺攤,也希望讀者、網友們幫忙出出主意,選擇一個新的地址,“做法、工藝、口味都不會改變,要將父親的手藝,通過我這一代人傳承下去。”

各位讀者,如果你有合適的地方,或者有更好的想法,可撥打三秦都市報新聞熱線965369聯繫我們,讓我們一起留住幾代西安人這份甜蜜的回憶。

文/圖 本報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杜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