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

古斯塔夫·克林姆

在一片未知的空間,璀璨點綴,一對情侶身處花海的懸崖邊,他們被囚禁在愛的擁吻中。男人頭戴葡萄藤葉的頭環,向我們隱藏了面容,輕吻雙手中女子的臉頰,後者頭戴花環,白皙的肌膚上雙目輕閉,安穩地接受男子的吻。裸露的,僅有男子的脖頸,女子的肩部、手肘和腳踝,其餘皆被一席金袍覆蓋纏繞,其上嵌滿了幾何樣式的圖案、靈動的漩渦與五彩的花。兩人彷彿一體,又由細微的線條區別開來。這是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所作的《吻》(Der Kuss),藝術家深受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的新藝術運動的影響,隨後在奧地利創立了“維也納分離派”(Wiener Secession)。

新藝術運動所強調的迴歸自然在畫面中用滿目琳琅的花卉表現出來,充滿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在畫面中則用漩渦和垂下懸崖的金色枝條來刻畫。同時,該運動主張重組新材料的觀點也使得克林姆在繪畫中加入了金箔和銀箔來描繪情侶身着的錦衣。在光線的不斷變換中,男女的身形彷彿在異空間中“流動”,同時卻又靜止。被“禁錮”的情侶處於畫面的中央地帶,但是他們的頭幾乎要觸碰到畫面頂端,這一反常規的構圖則參考了日本立柱木刻版畫。

克林姆對於金色運用的靈感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意大利之旅,當年他參觀了拉文納(Ravenna),那裏教堂的牆上仍保留有諸多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藝術,尤其是著名的聖維塔教堂(Basilica of San Vitale),其中金色的馬賽克佈滿牆壁,在陽光的映照下反射出神聖的光芒。藝術家深受啓發,便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金銀元素,然而被神聖化的事物,從中世紀背景下的上帝與王權,轉化成了克林姆筆下,那人與人關係中緊密凝結的——愛的紐帶。愛情在這裏,指向永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