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inshang

引言

巴奴宣佈停止24小時營業模式。

來源 |餐飲老闆內參(ID:cylbnc)

作者 | 王豔豔 於聰聰

這個月初,遇見小面推出了24小時營業的門店C24;昨天,巴奴宣佈停止24小時營業模式。

這可能是一道關於餐飲全時段經營的迷思,內參君將各方觀點客觀呈現,是非優劣供各位看官自取。

01

有人開始做全時段

有人停止了24小時營業

這個月初,遇見小面推出了24小時營業的門店C24,全天候覆蓋五大用餐時段:早餐、中餐、下午茶、晚餐到宵夜。同時還與零售融合,售賣全球80多種網紅飲品,還有牛肉醬等定製產品。

未來,遇見小面還要通過微信公衆號、淘寶、京東等渠道售賣產品。

“提供五大時段不同的產品組合,進而增加整體客單量及坪效,利用線下原有流量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遇見小面創始人宋奇如是說。

近日,剛剛完成1.8億元A輪融資的“gaga鮮語”,也致力於打造全時段精品輕食空間,提出“最美二分之一生活圈”概念,將果茶、輕食和空間、社交相結合,主打早10點到晚10點,一天一半的時間都可以在gaga鮮語度過。

還有今年開始起勢的火鍋品牌親愛的郭,除了主營火鍋,還推出了各種粥、豆製品、慕斯蛋糕等產品,用“健康”的主題,把早、午餐、下午茶、晚餐串聯起來。

創始人徐志認爲,在產品線上做增量,可以實現全天候餐飲業態,無時段浪費,達到坪效最大化。“今年1月份,親愛的郭江蘇常熟店開業後,日營業額最高能達到5萬元。”

與此同時,也有品牌停止了24小時營業。

今年4月,巴奴在鄭州、無錫的部分門店開啓了24小時營業模式。據內參君瞭解,就在昨天,巴奴宣佈要停止這個策略。

02

全時段是僞命題?

正反方觀點大PK

消費升級、外賣崛起,新零售火爆,如今越來越多的餐廳開始在“全時段”上做文章,想更高效地利用已經支付的房租成本,產生更長時間的效益。

就如同一位業內人士所說:新零售一出,大家都開始放衛星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門能開多久錢就賺多久。但是餐飲作爲一個非標行業,變數太多了,品類、選址、客羣、運營手段等多種複雜的因素,決定時段的延長和錢力的挖掘確定不是正相關的事情。

全時段到底靠譜不靠譜?我們來看看正反方的觀點。

正方觀點:

增加營收和利潤

海底撈早在2012年就開始嘗試24小時模式,2017年發力後幾乎全部門店都實現了24小時營業。也是目前中餐裏24小時做得最好的品牌。

“加大時間覆蓋,增加坪效和人效,同時增加顧客羣對品牌新的認知。”羽生諮詢合夥人、海底撈前品牌部相關負責人邊江說,海底撈做24小時經歷了多年的培養,前期針對特定人羣做了精細的市場調研,同時做大力推廣,也給(守夜)員工很大的激勵。種種舉措,使得海底撈24小時店漸漸深入人心。

2017年(針對大學生)的營銷活動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半年的營業額中有一成是大學生(下午和夜宵消費)貢獻的。

前不久,海底撈悄然更改了營業時長,從24小時改爲22小時,早上7點-9點不營業。知情人士告訴內參君,這也是從營收上考慮的結果,這個時段幾乎沒有顧客,繼續營業浪費人工。

麥當勞對“全天候”服務也情有獨鍾。

從2003年起,麥當勞就計劃實現早餐的全天供應,以及在三餐之間和深夜提供各種小喫和點心。麥當勞全球90%以上的連鎖店延長了營業時間,更有近40%的連鎖店爲全天24小時營業。

在許多營業點,麥當勞的早餐供應長達7個小時,大大突破了常規的限制,同時利潤額也隨之不斷上漲。

有高人流量就能做全時段

在北京有不少“深夜食堂”的成功範本。比如,深夜上座率還能達到8成的金鼎軒地壇店;地處三里屯,凌晨還出現排隊現象的海底撈白家莊店;位於後海附近鼓樓大街的“王胖子驢肉火燒”,常常在深夜滿足酒吧消費者填飽肚子的需求。

這些店面的共同特點,就是夜間人流量比較大。要麼緊鄰KTV等夜店,要麼地處酒吧聚集地。

也就是說,夜間有一定人流量的位置,通宵餐廳就能生存。像肯德基、麥當勞等24小時門店,一般都分佈於汽車站、火車站、地鐵口、旅遊區、社區等夜間人流量大、活躍時間長的地區。

品牌力的試金石

從中式餐飲的商業化和品牌化程度上看,很少有品牌能實現全時段經營,宋奇說,但也不是不能實現,需要品牌不斷去思考,設計不同的產品組合,以符合這個時段的消費需求,還要曠日持久不斷地跟消費者說(教育市場),最終讓消費者形成一個印象,看見你這個logo,就知道任何時候都可以進去,都有什麼能喫的東西。

反方觀點:

夜間顧客體驗不好

巴奴內部人士向內參君透露:24小時餐廳運營的3個月中,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夜間的服務質量還是很難和白天相比,而且員工在一定程度上有疲勞感,所以從重視顧客體驗,關愛員工,塑造口碑的角度,決定取消24小時經營模式。

沒有餐廳能滿足全時段顧客的場景需求

海底撈在廣州、深圳市場推出的早茶,之所以失敗就是場景不匹配。西貝副總裁楚學友和雲味館創始人遲煥濤一致認爲,做全時段餐廳最重要的就是場景。

“即便我在一家環境特別好的餐廳喫飯,完了下午要和別人談事,也還是會去旁邊的星巴克。因爲場景不同,決定是否有消費意願。”雲味館米線創始人遲煥濤說,比如夜宵的場景,可能是喫小龍蝦、擼串,在馬路邊兒、大排檔那種熱鬧環境。喝下午茶,消費者可能更願意去喜茶或者奈雪的茶。

“所以,我們很難看到一個餐廳能既做下午茶又做宵夜。全時段是個僞命題。除非能夠把各方面場景、品牌屬性、消費心智打通,但這也僅是理論成型。”

西貝副總裁楚學友同樣認爲,早餐多是外帶以及速喫速走的場景,宵夜一般是聚會的場景,很難有餐廳(空間設計和產品線)能同時滿足消費者幾種不同場景的需求。

消費者無認知,全時段是自嗨

鄭州本土知名早餐品牌方中山胡辣湯,曾多次嘗試全時段經營,中午增加餃子、拉麪,晚上做夜市,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因爲消費者對它的認知就是賣胡辣湯的,胡辣湯就是早上喫的。

芙蓉巷創始人吳少輝坦言,曾嘗試做全時段經營,因爲本身就是做小喫的,他就精選了幾種適合下午茶的產品,還專門研發了一款酸梅湯,在下午2點半到5點半進行半價銷售,想以此吸引消費者。結果一下午只有一兩桌客人。

“顧客對你的認知就是一家飯店,喝下午茶就應該去星巴克那種地方。”吳少輝說,他曾做過一個快餐品牌,晚上生意不好,就把芙蓉巷的爆品擔擔麪原封不動拿到快餐店賣,但晚上照樣沒人喫。因爲消費者對你的擔擔麪根本沒認知。

消費者對一個餐飲品牌的認知很重要,當他認定你的專長是什麼後,這種認知很難被改變。消費者心智中沒有,品牌做再多都是自嗨。

親愛的郭相關負責人也坦露類似的困惑:目前市場上很多餐飲品牌,無論是品類定位還是產品定位,都比較明確,而他們全時段經營包含“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給顧客感知的定位比較模糊。

成本大於收益,幹得越多賠得越多

在吳少輝看來,無論是增加下午茶還是宵夜,只要營業,就會增加人工和水電的成本。“芙蓉巷現在不說下午茶,只說下午也營業,反正下午後廚也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各種小喫出餐也比較快,萬一有顧客上門也能滿足需求。但如果爲了做下午茶而做下午茶,那就得不償失了。”

日本的Gusto、Jonathan's等大型連鎖餐廳的運營方Skylark公司,停止旗下310家店鋪深夜營業的原因就是成本太高。夜間營業也需要產生空調、照明、設備運轉所需的水電成本,同時安排三班倒所付出的人力成本也不容小覷。

有業內人士認爲:從成本上看,如果所產生的經營、管理成本超過了營收利潤,全時段經營的模式就站不住腳。除了考慮成本與收益兩方面外,餐廳的統籌能力也特別重要,在備料、排班、布場、保潔等各個方面都有新的挑戰。

總之,像夜宵、下午茶等特殊時段的特殊餐飲需求,現在還算不上主流。只能消費人羣在哪裏,餐廳就去哪裏。

—小結—

從各位大佬的觀點中可以看出,餐廳做全時段經營,不是簡單地延長營業時間、增加產品種類。而是從產品、客羣、場景、人工等各個方面,對品牌的全方位考驗。

內參君認爲:全時段經營是時間戰場,拼的就是誰能做到最大限度的黏人——理論上24小時是行得通的,但現實中,是非常難的,你品牌力要強,運營力要強,顧客體驗要好,成本投入要夠,你得有相信未來的耐心,更得有死磕現在的實力。

所以,能不能做到24小時,是對綜合實力的考量。出發時所有人的夢想都是一顆能擊穿未來的子彈,但註定99%都會成爲陪跑的炮灰。

那麼,遇見小面C24店的未來是什麼樣?下期,內參君將呈現和其創始人宋奇的深度對話,看看新零售下的24小時餐廳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PS:

由於微信訂閱號大改版,大家如果不想錯過商業地產的最新資訊,記得“星標”贏商網,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啦~

請伸出您的手指在現在的閱讀界面點4下就好:

①點擊右上角的“三個點” → ②第二行“查看公衆號” → ③再點擊右上角“三個點” → ④必須點“設爲星標

本文經授權轉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投稿、爆料、洽談合作

聯繫小編:winshangxb

「 推薦閱讀 」

有多少商場“死”在了這裏!

下半年,魔都又有5個新mall要“崛起”了!

只有7間店的它卻排在星巴克前面,成爲Blue Bottle的最大勁敵!

因爲微信改版,你可能會錯過之前的推送

請戳閱讀原文,查看我們的精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