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通州鄉下一戶張姓農家,因爲父親去世,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把破舊不堪的扇子。可能是年代久遠又或是保存不當的緣故,扇子的扇骨基本都已散架,只留下一個大約80%的扇面。張家夫婦仔細端詳扇面,發現上面有很多奇怪的符號,但是怎麼也看不懂。後來找到一位專家讓其幫忙掌眼,經過仔細鑑定,專家認定這是一件珍寶,爲乾隆年間所制。

至於扇子上的奇怪符號,專家也給出瞭解釋,認爲這應該是清代負責漕糧運輸的一種官方憑證。因爲是紙質扇面,所以保存難度極大,能存世的絕對是少之又少。不久,有一位收藏家給出了400萬的價格將其買入。那麼,這麼一把破舊的扇子爲何會有如此大的價值呢?

說起這事,就不得不提明清兩代的漕運制度了。

漕運是古代中國封建王朝利用河道、海道從地方運送糧食到京城的一種專業運輸。自秦朝開始,便有漕運,每個朝代漕運的路線都有所不同。到了明、清兩代,大運河承擔了漕運的主要功能。

清代漕運是將南方各省的糧食通過水路運到天津,再由北運河轉運到通州儲藏,以滿足北京的需要。嚴格意義上講,漕運主要是給京師提供宮廷開銷、官員俸祿以及軍餉支出等,是國家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運河自隋朝開通後,到唐初的數量20萬石,逐漸增加到400萬石,最高時達到700萬石。

由於漕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了名城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基地鎮江和無錫,對外貿易港口揚州等重要城市。

正是由於漕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自秦漢時代史書有漕運記錄以來,許多朝代都設立了專門管理漕運的機構和負責漕運的官員。清代時,漕運總督負責漕運事務,爲正二品的地方大員,和各省督撫平級。其下又設立了駕駛漕船的軍官、士兵和民工,即所謂的漕軍、漕工和漕夫。在一些重要的中轉站,還設有大量裝卸漕糧的腳伕。

在漕運中,軍糧的運輸最爲緊要。清代時,爲了防止軍糧在運輸中出現漏洞,出現了一種專門用來管理軍糧運輸的小扇子,名爲“密符扇”。

密符扇的全稱是軍糧經紀密符扇,展開以後,整個扇面上方長50多釐米,下端長20多釐米,寬近20釐米,兩面各有密符50個。每個手寫的密符下面用正楷字標註着含義。扇子還有精美的包裝稱爲扇袋,,扇袋由上好的絲綢製成,上面有掛鉤,可以掛在腰上。

密符扇是記錄軍糧經紀人身份的密碼。軍糧經紀人是明清時期漕運的一個重要角色,按規定,漕運之軍糧向來有漕幫負責,具體的運糧負責人便稱軍糧經紀人。這種密符扇從明代開始就在運河漕運中使用,隨着軍糧經紀人的變化,扇子也在不斷地變換着主人,但持有的密符卻永遠保持不變。

密符扇使用的方法是,每名軍糧經紀人在自己驗收、轉運的漕糧袋子上,要在顯眼的地方寫上自己的符號,這些符號外人是看不懂的。當漕糧運到目的地後,監察的官員就會懷着軍糧經紀人的花名冊,隨時抽查漕糧的數量和質量。如果有不符合規定的漕糧,就要對着袋子上的符號按圖索驥在花名冊中找到相應的經紀人,上面記載有姓名、年齡以及詳細的住址。當然,隨着漕糧經紀人的更換,花名冊的內容也會一起更新。

漕運中,歷來有認扇不認人的說法。一旦丟失了密符扇,將會面臨嚴重的後果,因爲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憑藉密符扇的權力收取漕糧,這可是關係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大事。一旦出了事,可不是處罰撤職那麼簡單了,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開文提到的那把密符扇,爲乾隆年間所制,起初的時候專家也沒看出門道,認爲是一把普通的扇子而已。但是當他用放大鏡看時,發現上面有四個極爲細小的字:聚成公制。經過考證,聚成公是乾隆年間一個專門製作密符扇的半官辦民的機構。這說明這把扇子就是漕運的密符扇。因爲它是歷史文物,也是研究漕運的重要物件,所以纔會有人出高價將其收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