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祖光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細菌的過程中,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有青黴菌落在培養基上並生長,奇怪的是,青黴菌周圍沒有培養基上原有的細菌生長。由此,他懷疑是青黴菌產生了某些化學物質,導致了周圍的細菌生長受到抑制。實驗證實了他的猜想,經過分離提取,弗萊明發現了史上最早的抗生素——青黴素,由此開啓了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歷史。

最初的抗生素主要用來治療細菌感染,後續研究發現,抗生素除了能夠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還能夠抑制細胞的增殖。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抗生素種類的不斷開拓,陸續出現了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抗生素,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也紛紛發現並應用於臨牀,造福患者。

原理:作用於遺傳物質,抑制細胞增殖

那麼,抗生素是如何作用於細胞增殖的呢?細胞的增殖是生物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重要基礎。通過遺傳物質的複製和分裂,細 胞最終實現增殖。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另一種遺傳物質核糖核酸(RNA)也發揮着重要作用。科學家在研究中證實,有一些抗生素能夠與細胞脫氧核糖核酸交叉結合,破壞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和功能,導致脫氧核糖核酸複製失敗,進而致使細胞增殖受到抑制;另外還有一類抗生素,它們能夠干擾脫氧核糖核酸的“翻譯”,抑制遺傳“信使”核糖核酸的合成,從而抑制細胞的增殖。

我們都知道,腫瘤是一種基因病,源於人體自身細胞不受控制的增殖。健康細胞和癌細胞的繁殖都有一定的週期,但相比於人體的其他健康細胞,癌細胞的分裂週期短,增殖頻率要高得多。因此,科學家們設想,能不能嘗試用一些藥物,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進而起到治療腫瘤的作用呢?於是他們開始嘗試將那些抑制細胞增殖的抗生素運用在腫瘤治療上。經過長期的臨牀試驗驗證,已有一大批抗腫瘤抗生素廣泛應用於臨牀,並取得不錯的效果。這類抗腫瘤抗生素多由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通過直接破壞脫氧核糖核酸或嵌入脫氧核糖核酸而干擾轉錄,以破壞腫瘤細胞。具體藥理作用爲:直接嵌入脫氧核糖核酸分子,改變脫氧核糖核酸模板性質,阻止轉錄過程,抑制脫氧核糖核酸及核糖核酸合成,故屬於週期非特異性藥物,但對S期(細胞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的關鍵期)細胞有更強的殺滅作用。通俗來講就是,抗腫瘤抗生素可以讓癌細胞無法產生後代,抑制其繁殖,進而起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弊端:好壞細胞一起抑制

需要注意的是,抗腫瘤抗生素的抗癌機理在於直接作用於癌細胞的遺傳物質,使其不能快速增殖,而人體細胞在正常狀態下也會自然增殖,所以在使用抗腫瘤抗生素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這種“正常細胞犧牲”的情況在人體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出現噁心、嘔吐、脫髮等症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副作用”。每個患者體質不同、用藥方案不同,帶來的副作用也各有差異。這也是在日常的抗生素藥物治療中需要密切考慮的。

臨牀常用的抗腫瘤抗生素

抗生素的發現與發展源於西方生物學家的研究,但在我國,也有一大批抗腫瘤抗生素被我國科學家發現並應用於臨牀,這些國產的抗腫瘤抗生素給諸多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的選擇。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諸如平陽黴素、正定黴素等藥物開始出現,應用於臨牀且取得不錯的療效。

常見的一些抗腫瘤抗生素藥物包括:放線菌素D、博來黴素、阿黴素、平陽黴素、柔紅黴素、絲裂黴素等。以下列舉了幾種臨牀上比較常用的抗腫瘤抗生素,並對其作用機制和毒副作用進行簡要介紹。

放線菌素D(更生黴素)

放線菌素D能夠嵌入癌細胞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抑制脫氧核糖核酸爲模板的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和核糖核酸聚合酶,阻斷蛋白質的合成,使其無法增殖。

該藥物通常使用靜脈滴注的形式,可作用於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睾丸腫瘤、絨毛膜上皮瘤等疾病。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等。

柔紅黴素(正定黴素)

由我國河北正定縣土壤中獲得的一類放線菌並提取出了正定黴素,也就是柔紅黴素。這種抗生素可以嵌入癌細胞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中與脫氧核糖核酸結合,使其模板發生改變,抑制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聚合酶,阻止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合成。主要適應證爲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主要的不良反應表現爲白細胞減少。

博來黴素

博來黴素(Bleomycin)與鐵的複合物嵌入脫氧核糖核酸,引起脫氧核糖核酸單鏈和雙鏈斷裂。不引起核糖核酸鏈斷裂。作用的第一步是本品的二噻唑環嵌入脫氧核糖核酸的G-C鹼基對之間,同時末端三肽氨基酸的正電荷和脫氧核糖核酸磷酸基作用,使其解鏈。作用的第二步是本品與鐵的複合物導致超氧化或羥自由基的生成,引起脫氧核糖核酸鏈斷裂。

該藥物可用於頭頸部、食管、皮膚、宮頸、陰道、外陰、陰莖的鱗癌和霍奇金病及惡性淋巴瘤、睾丸癌等,亦可用於治療銀屑病。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口腔炎、皮膚反應、藥物熱、食慾減退、脫髮、色素沉着、指甲變色、手足指(趾)紅斑、硬結、腫脹及脫皮等。肺炎樣症狀及肺纖維化症狀,表現爲呼吸困難、咳嗽、囉音、間質水腫等。

平陽黴素

平陽黴素是20世紀80年代,由我國生物學家從浙江省平陽縣土壤中的放線菌培養液中分離、獲得的抗腫瘤抗生素,它可以產生自由基,使癌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斷裂。這種抗生素的成分與國外進口的博來黴素成分相近,還可以釋放遊離鹼基,破壞脫氧核糖核酸模板,阻止其複製。

平陽黴素通常採用肌內注射的給藥方式。適用於皮膚癌、頭頸部惡性腫瘤、食管癌、宮頸癌、陰莖癌、外陰癌和壞死性腫瘤等。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髮熱、過敏性休克、胃腸道反應、皮膚色素沉着等。

隨着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不少新型的高效抗腫瘤抗生素已陸續開展臨牀試驗和進入臨牀應用,我們也期待這些抗生素能夠爲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福音。但需要注意的是,抗腫瘤抗生素種類繁多,適應證也各不相同。在懷疑罹患腫瘤時,患者切勿自行選用抗腫瘤抗生素,應當在正規醫院,經過醫生科學的評估後,使用規範的治療方案,以免貽誤病情。在出現毒副作用時,不能因爲心理的恐懼自行停藥,應當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通過科學的措施來緩解毒副作用,在必要情況下,可以調整用藥情況。

編 輯:鄭思思

相關文章